试谈状元文化在封开县的传承和发展
试谈状元文化在封开县的传承和发展 侯梓昌 【摘 要】状元文化是围绕状元这一特定的事物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围绕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对状元文化在封开县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作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莫宣卿 状元文化 传承和发展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废于清末,历时1300多年。在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甲三人在殿试后立即授官,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是也。由于国家将科举作为取士用人,收揽才俊的正途,故天下不论仕农工商,均将科举考试视为隆重大典,无数学者将之作为显身扬名、光宗耀祖、挤身政界施展抱负的重要途径。据专家研究统计,我国自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为止,全国共有700多名学子脱颖而出,高中状元,大魁天下,为封建社会培育选拔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状元文化是围绕状元这一特定事物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唐太宗五年(公元851年)岭南封州(今封开县)人莫宣卿摘取了“岭南首魁状元”,开启了岭南学子勇叩状元大门的先河,谱写了岭南状元文化从此走向辉煌的新篇章。 一、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 莫宣卿(834—?)字仲节。一说封川文德乡(今封开县河儿口镇)人,父莫让仁,博学能文,有隐德,早逝。莫宣卿随母改嫁到开建县莫及之。一说是开建县锦衣乡(今封开县南丰镇金楼)人,父莫让仁,字及之,博学能文,雅好诗歌,甘于林下,不喜仕进,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莫宣卿聪颖隽拔,奋志攻读,藻思泉涌,文声大振。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17岁,以殿试第一,为岭南第一状元。唐宣宗赐宴有诗云: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初留京入翰林,掌管秘书著作,起草机要诏诰。后以母老具表陈情,要求离京就任近职以便赡养,获准赐官台州别驾。回乡迎母赴任病卒于故里。据考,其享年30岁以上,有三子,著作颇丰,有莫宣卿诗集,已佚。现见于《全唐诗》、《粤诗搜逸》、《封川县志》、《开建县志》共有诗十余首。 二、状元文化的传承 “甲第开南粤,箕裘启后昆”。1170多年过去了,状元文化一直在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封开传承着。其传承的载体主要有书籍记载,实物展示,祭祀纪念,民间传说等。 1、书籍记载 《肇庆大事记》(1994年11月版)载有唐大中五年(851年)“莫宣卿中状元”事条: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人(今封开县渔涝),是年,廷试第一,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初授翰林,后封台州别驾,未到任先卒,著有《莫孝肃公诗集》,已佚。 《广东风物志》(1985年版)谓莫宣卿“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状元,是古代文化落后的岭南地区的第一个状元”,可称为“甲第开南国”了。 《广东历代状元》首篇《甲第开南国,英才出少年》之副题为“唐朝大中五年封开籍状元莫宣卿”,文中称之为大名鼎鼎的广东第一状元。 《全唐文》唐人白鸿儒之《莫孝肃公诗集序》云:大中五年,设天下士第于大廷,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所曰长乐……,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 《封开县志》(1998年11月版)之《人物传》与《封开人物志》(1997年2月版)均有莫宣卿的词条记载,且内容一致。此外,后世追记及祀悼莫宣卿的文章也散见于《封川县志》和《莫氏族谱》。《全唐诗》收录有莫宣卿的诗《咏志》、《答问读书居》等数首。 2、实物展示 状元祠。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时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莫宣卿其事,唐皇帝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敕其家乡为“文德乡”,所居之里为“长乐里”。莫氏宗亲在其故居文德乡蕨村(今河儿口镇西村)设立状元祠,作为祭祀之用。据史料记载,状元祠历经千年,曾数度重修。清同治十年,民国二十九年分别重修一次,1996年再度重修为目前现状。 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为纪念唐状元莫宣卿,在县城正门西侧建“乡贤莫公祠”一座,旧称“状元坊”,门左墙嵌大理石一块,上书“唐状元莫宣卿故里,道光甲午正月谷旦,知开建县事贾傅舜敬正”。此祠解放后为南丰第一小学,1959年后改为民宅,今仅存头门及厅堂。 状元墓。位于河儿口镇河儿口村锣鼓冈,墓向西南,墓碑石刻有“甲第开南国,箕裘启后昆”楹联。历代有重修,占地约200平方米。1988年兴建莫宣卿墓园,建有牌坊一座,上有北京文史馆馆长张峡题书“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字样。 状元井。位于南丰镇金楼村西面,距村边状元庙址40余米,世传为状元莫宣卿所凿,故名。其水清甘,冬夏长溢,至今仍为村民饮用。 3、祭祀纪念 自状元祠建成后,祭祀活动就一直延绵至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七日为状元诞辰。是日,莫氏家族从海内外四面八方归来,在状元墓,状元祠进行祭祀活动,人头涌涌,炮竹声声,香火连天,热闹非凡,祭祀结束后,还进行舞狮、舞龙、山歌对唱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状元祠修复落成之后,每年都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规模较大的有2004年由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封开民俗民间文化协会,封开县莫宣卿状元研究会举办的“纪念莫宣卿状元诞辰1170年座谈会和书法笔会”,来自省市的专家作了发言,多位中国书协、省市书协会员即席吟诗挥毫,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影响深远。 此外,各地不能到现场进行祭祀活动的有关莫姓子孙,也会在八月十七日在各自的家中举行祭祀仪式,以纪念这位状元公,祈求孩子学业进步,出人头地。 4、民间传说 莫宣卿作为岭南首魁状元,其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在封开乃至西江流域,几乎家喻户晓。传说故事中,一类是反映他年少聪明作为神童的。如有一个故事说莫宣卿7岁时已经熟读不少诗文,会吟诗作对。一次与群童玩耍,受到无理欺侮,他愤然在沙地中写了一首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此诗一出,人们视之为神童也。一类是反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谋利益的。如有一次与皇帝下棋,说:“将,广东免军粮!”“将,广东免军粮!”后来说得多了,皇帝也失口说:“将,广东免军粮!”莫宣卿立即下跪谢恩,广东从此得免军粮。此外,还有不少反映他勤奋好学,孝慈教亲的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一定属实,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状元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三、状元文化的影响 作为封州才子的莫宣卿,以他的才华、智慧和勇气,对岭南状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后来学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后,广东又有多个中状元:南汉简文会(南海)、宋朝张镇海(南海),明朝伦文叙(南海)、林大钦(潮州)、黄士俊(顺德)、清朝庄有恭(番禺)、林召棠(吴川)、梁耀枢(顺德)。广西也有赵观文等10人中状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在状元文化的激励影响下,封开有进士10人,举人70多人,贡生500人。这些人或为官善任,造福一方。或弘扬经学,培养人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 四、状元文化的发展 1、现状 一千多年过去了,状元文化精神继续对岭南学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封开县兴起了弘扬状元文化的热潮,状元故里——西村也在2006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评为生态文明村和历史文化名村。但由于种种原因,状元文化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对状元文化的内涵挖掘不足 状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目前我县对状元文化挖掘还处于初始阶段,仅局限在修理状元墓,修建状元祠,举行祭祀活动,收集史料和整理民间传说等表面形式工作上,且有些东西还有一定的牵强附会,状元文化深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远未挖掘出来。 (2)状元品牌宣传树立不够 作为岭南首魁状元的故乡,状元品牌的宣传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宣传力度不足。多年来,只在一些报刊作过一些零散的宣传,出了两本书——《甲第开南粤》、《岭南第一状元故里——西村》,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且缺乏音像宣传资料,状元的形像难以深入人心。其次是与当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结合不够,青少年学生对状元文化的精神实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