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宗彦贤达 历史名人 查看内容

西南巨儒-----莫友芝

2010-7-8 01:25| 发布者: 莫经山| 查看: 12587| 评论: 0|原作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来自: 莫友芝研究所

摘要: 晚清文化巨匠 ——莫友芝生平人品与主要学术成就评介 梁光华 一、莫氏家族简史及莫友芝生平人品评介 莫友芝先生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号眲叟,是我国晚清以来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清史稿·文苑传 ...

晚清文化巨匠

——莫友芝生平人品与主要学术成就评介

梁光华

一、莫氏家族简史及莫友芝生平人品评介

莫友芝先生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号眲叟,是我国晚清以来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清史稿·文苑传》誉之为“西南大师”。诗学书三绝的莫友芝先生是古代贵州文化的主要代表学者之一,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可谓“黔学之光”。下面我冒昧地评介独山莫氏家族简史及莫友芝先生的生平人品。

研读莫友芝《至都匀谒祖墓示彝儿三首》得知,莫友芝先生的祖上原籍是江宁上元县(今属南京市)人。莫氏在诗中说:“吾家虽为儒,实起自行伍。”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莫氏远祖名叫莫先,随朱元璋皇帝所派30万调北征南大军远征到黔南(以此为起点,我们称为莫氏家族在贵州的第一世祖),后来留居都匀城南的薛家堡,与当地布依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其后,莫氏的二世祖莫廷美、三世祖莫尚文、四世祖莫如爵、五世祖莫云衢,有的虽然在外地行伍做官或经商,但最后都回到都匀薛家堡定居,薛家堡有其祖墓。民国14年《都匀县志稿》有文记载。

莫氏六世祖莫佳能(莫友芝的曾祖父)经商到独山,觉得兔场是个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便将全家从都匀迁到独山兔场上街定居。莫氏一家从此成为独山籍人士。莫友芝《影山草堂本末》开篇有文为证:“独山州北三十五里兔场上街,友芝先人之庐在焉”。莫友芝的曾祖父莫佳能经商有道,积蓄渐多,家道日见富庶。佳能先生在当地很有威望,被公推为乡约。他识字不多,但尊重读书人,也很有远见,出资延请名师到兔场办学授徒。莫佳能先生的四个儿子莫刚、莫灿、莫元、莫强都先后进入私塾就学。从此,莫氏家族由行伍军旅之家变成了文教世家、书香门第。同时,由于莫佳能先生延师办学,也开创了兔场、独山一带办学读书的良好风气,为兔场和独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民国4年版《独山县志》有文记载。

读莫与俦《显考健行公家传》得知,莫友芝的祖父莫强(七世祖)字健行。世称健行公。他入学后,未考中乡试,便终身从事教育,设馆授徒,远近闻名,深得莫氏家人和乡里人崇敬。

友芝先生的父亲莫与俦(八世祖,莫强之次子)字猷人,一字杰夫,晚号寿民,世称“贞定先生”,清朝乾隆28年(1763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与俦先生乡试中举,次年进京会试,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莫与俦是独山的第四位翰林!翰林院散馆后,莫与俦先生被派到四川盐源县任知县,颇有政绩,百姓拥戴。与俦先生1803年在知县任上娶了李氏夫人(原配夫人为唐氏),这就是莫友芝先生的母亲。1804年,莫友芝先生的祖父健行公去世,其父与俦回独山奔丧守孝。服丧期满后,与俦先生不愿出任官职,以守孝和奉养老母之由在家乡设馆授徒,主讲独山紫泉书院,还曾在丹寨等地任教。嘉庆26年(1821年),清廷吏部下文,命与俦先生进京选官。年近花甲的莫与俦先生决定弃政从教,自请改任教职。根据清朝官吏回避制度,1823年,清廷任命莫与俦为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先生赴任教职19年,以79岁高龄卒于府学教授任上。莫与俦先生最先在贵州传授汉宋之学,开启民智,传播儒学文化,培育儒学朴学人才。这在当时偏僻落后的贵州,无疑是一个创举。所以莫与俦先生被誉为开启贵州民智的著名教育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赞誉“莫与俦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

莫友芝先生1811年农历五月初三生于兔场上街家中,随父到遵义那年13岁。在父兄塾师的教授之下,在独山紫泉书院,在兔场家塾中,莫友芝对四书五经、对儒学朴学已经有了较深厚的基础,而且才华过人。例如他七岁时曾受晋代著名诗人谢玄晖(朓)“竹外山犹影”之诗句的启发,把家中的读书堂取名为“影山草堂”,深得父亲的好评。莫友芝行迹半天下,无论走到那里,都把自己的书屋叫做“影山草堂”。莫友芝在《影山草堂本末》一文中说:“友芝昔者久侨暂居,必寓斯名以存先泽”。这就是誉满海内外的“影山草堂”的来历。黔南独山影山文化(与黔北遵义沙滩文化相呼应)由此得以命名。莫友芝是影山文化的旗手和主将!

    道光六年(1826年),莫友芝16岁,他从遵义返回独山考中秀才,得补州学弟子员。

    道光九年(1829年),莫友芝从遵义回独山,为嫡母唐孺人办理丧事。兔场“奎星楼”落成,乡人众推友芝写《奎星楼序》。这是莫友芝先生一生中最早一篇公开面世的文章,收入《郘亭遗文》之中。

    道光十一年(1831年),莫友芝先生21岁在贵阳乡试中考中举人,从此文名远播。从1835年至1860年,莫友芝在这25年中先后六次进京会试,都未考中进士。从水平上讲,莫友芝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举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权倾朝野的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曾国藩第一次在北京琉璃厂书肆与莫友芝见面(道光27年,即1847年),就惊叹“不意黔中有此宿学耶!”于是“心敬其人”,于琉璃厂虎坊桥设宴订交;写诗赠别友芝先生:“黔南莫夫子,志事无匹双”;晚年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所写的《日记》中评价莫友芝先生“学问淹博,操行不苟”。晚清学者薛福成在《祭莫子偲文》中谓莫友芝“繄我之师”。晚清著名外交家、学者黎庶昌《黔故颂·莫征君》谓莫氏“优游江左,名满四裔”。晚清学者张裕钊在《莫子偲墓志铭》中称颂莫友芝“迹半天下,名从之驰”,“自通州大邑,至于山陬岭海,公卿举人,学士大夫,咸推子偲以为不可及;下逮武夫小吏,闾巷学徒,语君名字无不知;朝士贵人争欲与之交”。张之洞、李鸿章也很钦佩莫友芝先生,张氏评价莫氏“蚤年高名动帝都”。这样一位令人倾倒的饱学举子莫友芝,就是考不中进士,真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团。从主观愿望上讲,50岁之前的莫友芝是希望考中进士而及第显身的,因为参加科举,及第显身,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具有的功名思想,也是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为读书人所铺设的唯一出路。在封建时代,读书、科举、做官三位一体。封建时代隋朝以降的读书人如果不入科举,那是没有出路的,也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旦科举及第,即可身价百倍,官运亨通,光宗耀祖,莫友芝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翰林院庶吉士,有科举及第的功名思想,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莫友芝先生没有科举致仕的功名思想,他怎么会先后八次(从16岁到50岁的34年间)参加三种级别(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呢?有人不深入研究莫友芝,只是从现代意义上简单地说莫友芝一辈子没有做过官,没有功名思想,说他鄙弃科举,鄙弃官场,绝意仕途,“荣利泊如”(《清史稿·文苑传》语)。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详细的论证,可参看拙文《论莫友芝的功名仕途观》,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莫友芝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介儒生,他父亲的老师、同学身居高官(如洪亮吉、朱珪、阮元、王念孙等),他的知己曾国藩,他所结识的朝中大臣祁隽藻、端华、肃顺等人,都是名重朝野的高官仕宦,只要莫友芝相请,他们都可以鼎力襄助莫友芝,但是莫友芝先生不愿投靠权贵,不去奔走科场快捷方式要津,不随封建时俗俯仰。《清史稿·文苑传》谓莫友芝“在京师远迹权贵”。莫友芝始终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堂堂正正地一次又一次地进京参加进士考试而希望金榜题名。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落第而归,但他仍然坚持初衷而不改。按照清朝吏制的规定,举人进京会试三次,不管考中与否,均有“截取”县官(候补县官)的资格。《清史稿·文苑传》说:“咸丰时,尝选取县令。”但这不是堂堂正正考取获得的官位,莫友芝对此“意有不乐,弃去不复顾”(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研读莫友芝的诗文,我们得知,莫氏几十年间连岁进京会试的经历,使他洞悉科场作弊的黑暗和科举考试不能全面培养和发现、任用人才的弊端。像他这样极有才华的人在进士考试中搏击摔打了三十多年而不能如愿,反而一次次地遭受打击。对这样的科举制度,还能存有什么希望呢?49岁那年(1859年)在京最后一次会试落第,莫氏对科举致仕心灰意冷了,所以他对朝廷赐予的“截取”官位“意有不乐,弃去不复顾”。友芝先生的九弟莫祥芝说他“庚申(1860年)选缺有日矣,而先生意漠如也”,就是最好的证明。

后来在莫友芝52岁时(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祁隽藻等大臣向朝廷密荐保奏,清廷下诏征莫友芝、郑珍、邓瑶等14人为江苏知县,仕民倾羡,光耀在即。但是50岁以后的莫友芝先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了搜求、整理古籍、进行学术研究的事业之中。他已经无意于仕宦功名了。《清史稿·文苑传·莫友芝》记载说:“咸丰时尝选取县令,弃去。至是中外大臣密疏荐其学行,有诏征至,复谢不就”。面对朝廷的征诏,莫友芝在给郑珍先生的一封信中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吾曹索漠荒岸,久无意于用世”。如果此时他要出任官职,就犹如“以不嫁之老女,忽而强之适人,须是心场面目,举止行色,妆点改换一番。安有不凿枘者?”莫氏邀请同被征诏的郑珍到江南聚首研究学术,且风趣地说:“官不官在兄自决,决不至将去断送头皮也”。可见莫友芝先生此时确实绝意仕进,不象50岁以前那样积极追求仕宦功名了。对于莫友芝先生这一高尚节操,《清史稿》评价说:“介特内含,在京师远迹权贵,评骘书史外,荣利泊如也。”晚清学者萧光远也撰文评价说:“不入吏朝,晚节弥高。”莫友芝先生一生不入仕途,古人今人评价甚高。他行迹半天下,一生没有置办任何田产家业,没有雇佣奴仆农人,没有纳妾娶小,一妻而终,拥有的是渊博的知识智能、过人的才华和丰富的影山草堂藏书,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过去有人不了解这一点,说莫友芝是封建地主,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我们应当根据历史事实予以正名。莫友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纵观莫氏的一生,莫友芝先生靠他的教书收入,靠他为人撰写文章书稿、整理校勘古籍、创作书法篆刻作品所得的润笔等来维持生计;莫友芝先生靠他过人的杰出的才华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社会贤达和仕民百姓对他的倾慕支持,对他的捐赠赞助。莫氏50岁到61岁11年间在江南吴越搜求、整理古籍,精研学术,也得到了曾国藩和九弟莫祥芝的资助支持。

莫友芝先生把他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回报了社会。他节衣缩食奔波所换来的数以万计的价值连城的“影山草堂”藏书留给了后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例如同治十年九月十四日(1871年9月14日),莫友芝先生辞世这一天,仍在扬州兴化县里下河整理古籍,手批《黔诗纪略》。不幸病发于舟次,医治无效而辞世,享年61岁。兴化县令甘绍盘闻之前往料理丧事,派人将子偲先生灵柩运到金陵莫愁湖,其门生故旧、社会贤达、百姓武夫前往吊唁。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到莫愁湖哭祭宿友知音莫友芝,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副感人的挽联: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糊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薛福成《祭莫子偲文》:“胸怀超淡,繄我之师。”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曰:“子偲行迹半天下,名从之驰!”黎庶昌《黔南颂·莫征君》曰:“毋敛独山,汉县所际。崛起莫君,博闻强识,藏书满家,鳞鳞毳毳。目录金石,专门极艺。叩谁某沿革,如与游肆。分篆高骞,冰斯雄睨。优游江左,名满四裔。”莫友芝先生的葬礼空前隆重。

    为了使友芝先生灵柩归葬其父墓旁,其九弟莫祥芝特辞去江宁知县之职,偕同侄儿莫绳孙于次年(1872年)春,亲送灵柩回遵义青田山安葬。曾国藩特发文书到沿途各地,各地官员亲自迎送友芝灵柩。一个从蛮荒西部贵州走到繁华富庶发达的江淮吴越之地的贫儒书生,一个终生不入仕途的文人举子,死后能够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在中国古代可能是极为少见的了。           

    二、莫友芝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莫友芝先生早年中年虽然追求科举致仕,但晚年之时清廷征召赐仕,最终一生未入仕途,荣利泊如,穷尽了毕生心血从事文化教育、古籍校勘整理的工作,精研学术,创作诗文书法作品,著作等身,其主要学术成就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莫氏从事教育,执掌教坛,为贵州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文化,培育英才。自1842年至1859年,莫友芝先生追慕贵州汉代文化教育家尹珍,继其父受聘担任遵义湘川书院、培英书院讲席,传授汉学儒学长达17年之久。《续遵义府志》有文记载。1989年3月30日《贵州日报》载文称赞莫友芝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开拓者之一”。莫氏在执教中撰作并讲授的《声韵考略》、《韵学源流》二书,前者未刊,遵义地区有传抄本;《韵学源流》则成为我国音韵学史的名著。莫友芝先生的《韵学源流》最早由遵义赵幼愚抄写传赠给刘师培(申叔)。民国七年(1918年)康宝忠据刘师培校本刊印传世。1923年贵阳文通书局刊印(杨恩元跋)。1929年罗常培再校印于广州。1933年学林丛刊社再版(罗常培跋、吴承仕跋)。1962年中华书局据罗常培本重印(章锡琛复校)。学术界评价很高,且无异议。但1963年殷孟伦在《山东大学学报》发表《莫友芝与〈韵学源流〉的关系质疑》一文,认为《韵学源流》的作者不是莫友芝,而怀疑是清末一位略通音韵之学的老先生。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陈振寰所著《韵学源流注评》,陈氏批评质疑殷说,但“为了慎重。我们在注评中一般不直接称作者‘莫友芝’、‘莫友芝《韵学源流》’,而只称‘《韵学源流》作者’、‘《韵学源流》等’”。不找到莫友芝《韵学源流》原作,这些质疑就难以澄清。值得庆幸的是,台湾地区“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有莫友芝《韵学源流》的手稿。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十卷第一期注笺曰:“《韵学源流》不分卷一册,清莫友芝撰。著者手稿本。此乃小学之书,未知已刊行否?稿中修改删定处甚多。朱丝栏纸,半叶十行,每行字数不等。(首叶)铃印‘莫印友芝’白文方印;(尾叶文末铃印)‘莫氏子偲’朱文方印。”莫氏手稿面世,殷氏之疑说、陈氏慎重之虑,均可涣然冰释。笔者据台湾所藏莫氏《韵学源流》手稿,对传世的《韵学源流》各种版本进行互勘研究,已经完成了《韵学源流》的校勘,有了定谳之说。

    2、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莫氏实事求是,秉笔写信史。莫氏27岁便与郑珍受聘修撰《遵义府志》,历时4年。这部书共分48卷,80多万字。修撰《遵义府志》,莫氏有一个令人敬佩的故事:

     道光时,侍先君教授遵义,己亥、庚子间有《府志》之役,于犍、不狼诸山……延诸水,并钩讨。粗就绪,惟“郘亭”失收。乃“郘亭”自号以志过。(莫友芝《呈寿阳相国乞篆书郘亭榜序》)

    以“郘亭”自号,且请祁隽藻篆书以榜书房门首,“郘亭”之号随友芝先生行迹、作品流布天下,终身志过。此足见史学家莫友芝先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修身、治学的严谨。由于莫氏郑氏修史的不朽贡献,《遵义府志》名扬海内外。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其《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高度评价说:“郑子尹(珍)、莫友芝之《遵义府志》,或为府志中第一。”史学界认为《遵义府志》可与《华阳国志》、《水经注》比翼齐名。这是历史学家莫友芝先生和郑珍先生为贵州史学界创造的殊荣。《遵义府志》目前仅见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所出的供内部发行的点校本,尚未见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论著发表。

3、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地方文献学家。莫氏集几十年之功,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竭尽全力收集贵州明代地方诗歌与文献资料,详作传证注解,编成名扬海内外的著名诗集《黔诗纪略》33卷。《清代七百名人传》评价友芝“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三卷。由是贵州文献始灿然可述。”《黔诗纪略》这部贵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断代诗歌总集和地方文献集珍贵无比,堪称贵州明代的一部百科全书。莫氏采编传证之功永垂青史。目前仅见贵州师范大学关贤柱教授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较为简略的《黔诗纪略校注》。《黔诗纪略》值得进一步研究注评,以弘扬贵州古代文化。建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贵州省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黔诗纪略》。

     4、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诗人,是清代宋诗派代表诗人。奠定莫友芝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是他的诗词。莫氏在漫长的教书生涯和学术研究中,纵横驰骋其奇特的形象思维,为后人创作了1500多首诗歌。其刊刻面世诗集有《郘亭诗钞》6卷,《郘亭遗诗》8卷,《影山词》2卷,《郘亭遗文》8卷,《古今对联》4卷。2003年,当代学者龙先绪、符均二先生出版了《郘亭诗钞笺注》(三秦出版社)。莫氏这些刊刻面世的诗还不到1000首,约有500多首诗乏人整理刊刻。或疑其失传,或湮没在浩瀚历史文献之中,或散佚在私人家藏之中。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就藏有莫氏《影山草堂学吟稿》钞本四卷391首诗,独山万大章所藏《郘亭遗诗》(江宁初刻本)天头有莫氏遗诗钞本18首诗,等等,均为莫氏各种传世刊本诗集所失收之诗。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博导、张剑硕导联合收集校勘的《莫友芝诗文集》已于20091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海内外研究莫友芝的学人同行提供一个最完整的版本,供传播研究之用。莫友芝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清史稿·文苑传》评价说:“友芝家世传业,通汉、宋,工诗。”郑珍《郘亭诗钞题识》评论莫诗说:“其取旨也务远,其建词也务新,句揉字炼,使其光黝然,其声憀然,绝无粗厉猛起气象。是其所取径造境,非直近代诗人所无,亦非鲁直、无已所能笼络。就各体论之,律诗胜于古体;而七律之出入黄、陆,又胜五律;五古之骎骤杜、韩,又胜七古;绝句则全是宋派,意所不属故耳。”徐世昌《晚清簃诗话》评论莫诗说:“子尹序《郘亭诗》,拟以东野、后山,谓其制境之耿狷、求志之专精、用心之精细,似古人之苦行力学者。读集诗,密栗隐秀。其称元道州曰:‘疏花透凝寒,落落自真态。’殆足自喻也。”深受梁启超、钱钟书二先生推崇的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陈衍(18561937)在其《石遗室诗话》卷一开篇即评论说:“道、咸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隽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辂)、郑子尹(珍)、莫子(友芝)诸老,始喜言宋诗。”又评论指出:“有清一代诗宗杜韩者,嘉道以前推钱箨石侍郎,嘉道

以来则程春海侍郎祁春圃相国,而何子贞编修郑子尹大令皆出程侍郎之门。益以莫子偲大令曾涤生相国诸公率以开元、天宝、元和、元佑诸大家为职志,不规则于王文简之标举神韵,沈文悫之主持温柔敦厚,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为一也。”汪国垣先生《近代诗派与地域》论及清代道光、咸丰诗歌指出:“龚自珍、魏源、陈沆、程恩泽、邓显鹤、祁隽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江湜诸家,类皆思流虑远,骨力坚苍,每于咏叹之中,时寓忧勤之感,异时讽诵,动移人情。”(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4年第2卷第2期),著名学者郭绍虞在其著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月版)中评价说:“当时海禁已开,国家多故,具有敏锐感的文人更觉得前途黯淡不安,于是言愁欲愁,其表现力量,也就更能深刻而真挚。黔中诗人莫友芝和郑珍,尤足为代表。姚永概《书郑子尹诗后》云:‘生平怕读郑莫诗,字字酸人心肝脾’”。黄万机先生评论莫诗说:“莫氏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各别,有沉郁悲愤的纪实之作,有凄苦幽怨的亲情诗,也有明丽奇崛的田园山水诗,更有苍劲古秀的咏史、抒情作品,还有描写节日风情、蚕桑农事的作品。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审视,无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是民俗学、伦理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宝贵遗产。”(《郘亭诗钞笺注·序》)总之,整理研读莫氏之诗词,今人不仅能够直接把握晚清宋诗运动的文学规律和特点,而且还能够深化对晚清文学史的研究,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赏析莫氏的两首诗词,以领略莫氏诗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如《有感二首》:

            (一)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塌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二)

烟艘未肯靖机蠃,月落霜黄趣负戈。

精卫有心衔木石,爰居何事避风波。

筹边上相朝辞阙,横海将军夜渡河。

十道援师齐擐甲,汉廷已许莫离和。

又如《采桑子》(本意九首有序):

    昔彼汾言采魏,犹述其风;执懿爰求豳,且歌诸雅。妇功之根柢斯在,古来之弦歌若斯。唯故鄨百年以来,习山蚕再熟之利。檿丝可篚,桑土未兴。洎乎种自江南,法始传乎近岁。教劳桂守,事欲遍乎穷闾。今者百花初浴,已过花期。布谷争鸣,都催谷雨。当蚕功之伊始,正桑叶之初齐。处处金梯,家家玉剪。后先联袂,姊妹齐肩。残灯结束,怪朝日之升迟;凌露攀援,惧他人之先我。越陌度阡,更结中闺之侣;轻靴窄袖,都无时世之妆。林花与脸晕齐开,堤柳共春衫一色。检翠笼其未满,低叶悬空;耸皓腕以将疲,午薰愁倚。非倚新声而自写,将持劳思以何堪。爰翻旧阕以成词,聊付彼姝而相和。风前莺语,助来一串笙黄;花外溪声,谱入无边丝竹。箔上之饥蚕久待,道旁之立马何愚。正是邯郸饮酒,听秦家陌上之歌;休疑沫北采唐,当卫国桑中之唱。

闺人总道栽花好,唯有丝娘,只要栽桑。荷叶金衣尽问郎。

去年试手桑乌子,绕着东墙,疏密成行,才到周年共我长。

清明谷雨蚕功起,大妇遽筐,小妇柔桑。各自功夫各自忙。

今年三月晴三日,喜杀蚕娘,不怕蚕荒。直到收成时时穰。

初蚕叶子才出卷,软弱芬芳,弄晓含光。渐有疏阴隐画墙。

乌儿食叶无多子,只拣娇黄,不在盈筐。慢展纤纤缓缓装。

头眠采叶添仍少,只傍回墙,更剪高扬。错落横枝软翠长。

二眠过了三眠接,顺手条桑,半是空桩。收拾梯钩过别厢。

老桑食叶如风雨,正酝丝肠,一霎空筐,但取连枝也是忙。

担笼请得邻家媪,南北西塘,往返仓皇。容易前山见夕阳。

露华的皪真珍颗,不怕沾裳,只怕蚕伤。且待朝曦下绿窗。

晚来渐觉西风紧,明日须防,愁雨淋浪。多剪余枝趁夕阳。

大姑采叶双眉锁。忽忆渔阳,泪滴成行。目断天涯去路长。

小姑未晓春心事,贪看鸳鸯,也放筠筐。曲水偷人半面妆。

阿侬不解相思味,要撇朝郎,又隔宵郎。也怪春归尔许忙。

昨宵换却盘丝叶,捉过离娘,捡了长娘。似近称花日更长。

笑侬好似林中鸟,一自朝阳,直到斜阳。只在青林密处藏。

恨侬不似林中鸟,飞也双双,坐也双双。春来春去只不忙。

 

    5、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艺术家。《清史稿·文苑传》谓莫氏“真行篆隶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清代七百名人传》在莫友芝传中谓友芝“工诗善书,求者沓至。”1919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行世。篆刻作品有《郘亭印存》行世。莫氏书法墨迹广传民间,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几乎都有收藏,我也有一些收藏。著名书法篆刻家黄宾虹在《郘亭印存》附录中高度评价说:“眲叟喜金石,工篆隶,其所镌印章,使刀如使笔,波磔有法,纯任自然,于新安、西泠各派之外,独开生面”。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今三百年书学》中说:“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刘毅翔先生在《贵州近代士林三杰》中评价说:“莫友芝博采众家之长,所书真行隶篆,笔体劲利,高古飘逸,金石味特浓。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上,他因能别构一体而享有盛名”。《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墨迹》评价说:“友芝工书法,真行篆隶皆精,篆隶皆古拙有金石气,不以姿致取容,篆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学者交推崇之”。国家文化部在互联网上公布,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1795年至1949年著名书法家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共193人,诗学书三绝的莫友芝先生名列其中,贵州仅有莫友芝一人。6、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家。黄万机研究员的《莫友芝评传》说:“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著作,是清代考订异本的目录学专著中最高的代表作。他和邵位西(懿辰)先生是清代版本目录学的代表人物,不愧为清代最有成就的目录学家之一”。黎铎教授在《贵州文化发展概观》(1993)中称:“莫(友芝)、邵(懿辰)二人为我国古籍版本目录学的奠基人”。在胡林翼、曾国藩幕府、在金陵书局、在丁日昌持静斋及丁氏开办的江南书局,莫氏长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收集、校勘、评点古籍的工作。《清史稿·文苑传》谓莫友芝这一时期“评骘书史外,荣利泊如也”。莫氏所撰着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二巨著在我国目录版本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必读著作。《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由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名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书画经演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剑硕导点校,2007年12月在中华书局出版。我院正在收集、点校莫氏的《影山草堂书目》,但莫氏的《持静斋藏书纪要》至今仍无学者整理点校。

    7、莫氏是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说文学家。莫氏同治元年在安徽安庆考鉴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所见《说文解字》的最早残本,学术界评价极高。此残卷后流入日本内藤虎氏之手,1935年日本国政府定为国宝。莫氏所作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书,是我国《说文》研究、文字学研究的一部名著。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周祖谟教授等专家学者评价甚高,我曾耗费了十年时间注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和莫氏的《笺异》,作为省级社科课题成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列入《贵州古籍集粹丛书》,公开出版发行,获得好评。拙著《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32万字)今已售毕, 2000年荣获贵州省政府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2006年,作家出版社将拙著全文收入中国百年以来《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中再版发行。王锳(1998)、孟志钢(1998)、田原(2003)、徐时仪(2003)、张标(2003)、黎铎(2003)、臧克和、王平(2004)、黄万机(2006)等当代学者对拙著《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一书均有较高的评价。令人想不到的是,2006年底,有个别学者在《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发表文章说莫友芝考鉴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是伪作、赝品,甚而主观推断“莫友芝、曾国藩、张文虎等都盛赞段《注》、严《校》‘多与暗合’,安知不是作伪者取段严校注作为造假的资料呢?”笔者研究《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30多年矣,认为此说根本不能成立,因而亦撰成《也论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的真伪问题》一文,发表在2007年第6期《中国语文》上,读者可参。

    8、莫友芝先生是清代农桑学家。郑珍为上层人士所著的《樗茧谱》由于文笔古奥典雅,词不便俗,不便桑农百姓大众阅读推广,难于家喻户晓,因而遵义县令德亨出面请莫友芝为郑珍的《樗茧谱》作注。莫友芝所作注释,“疏其不易明而补所不备”,不仅字数超过了郑《谱》,而且较为通俗易懂,把种桑、养蚕、防病、缫丝、织丝生产的全过程讲述得清清楚楚,使得晚清遵义地区各县“纺织之声相闻,槲林之荫迷道路,邻叟村媪相遇,惟絮话春丝几何?秋丝几何?子弟养织之善否?”“会报民

间所获茧至八百万石”,使得遵义成为当时贵州丝绸生产贸易的中心。后来郑、莫撰著被学术界评为“或为天下府志第一”(梁启超语)的《遵义府志》,又在其卷十六专写“农桑”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传播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清代农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848年)、现代农学家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邹树文的《中国昆虫学史》等著作都纷纷著录、研究、传播郑、莫的农桑著作、观点和思想,高度评价郑珍、莫友芝的《樗茧谱注》和《遵义府志·农桑》在中国农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后世继承、学习、研究并发扬光大。

    9、莫友芝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发现的研究水书水字的第一位专家。莫友芝1850年在其《黔诗纪略·红崖古刻歌并序》“水族竹历参摩研”之下注释指出:“吾独山土著有水家一种,其师师相传,有医、历二书,云自三代。舍弟祥芝曾得其《六十纳音》一篇。甲子乙丑金作 ,丙寅丁卯火戊辰己巳木作 ,且云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其读音迥与今异而多合古,核其字画,疑斯籀前最简古文。”水书是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水书2006年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贵州省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中外学者正在积极有效地抢救、保护、研究、传承濒临消亡的水族水书。莫友芝先生关于水族水书古文字“云自三代……其读音迥与今异而多合古,核其字画,疑斯籀前最简古文”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我们正在开展的水书水字研究具有深刻的启迪指导意义。

     三、开展莫友芝研究的重要意义

   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先生的诗学文学书学创作成就和国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有人称誉莫友芝先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难得的一位怪才、奇才、通才,名噪晚清以降中国文坛。我冒昧题联一副:

                    影山星曜

       怪才奇才通才才高八斗高名耀古传今文苑仰

       文学朴学史学学富五车书宝行云流水普天钦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莫友芝研究文集》(莫友芝研究会编,余忝任副主编),1992年出版的《莫友芝评传》(贵州社会科学院黄万机研究员著)对莫友芝先生的诗学文学书学创作成就和国学研究成就均有较为全面的评介研究。本文所评介的以上九个方面的学术成就仅仅是举例性的。但仅就以上八个方面的学术成就来看,至今仍然没有学者作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我也仅仅是研读了几本莫氏原著,以后还要花大力气深入学习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加入莫学研究行列,宣传、继承并光大莫友芝先生的学术成就。

    值此撰文宣讲之际,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我在研究中获得的最新信息:莫友芝上了互联网,而且频频闪现。在互联网上点击搜索“莫友芝”,全世界约有1000个中文网页立即出现“莫友芝”的有关信息!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心花怒放!大家可以尽情地浏览下载。现代高科技的互联网广泛传播莫友芝的成果信息,文化部网站公布严禁莫友芝手稿作品出境,这都说明莫友芝先生确实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诗学书三绝的文化巨匠。我们研究莫友芝,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为我们服务。

    为筹办莫友芝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2007年8月21日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主编陶文鹏博导、张剑硕导、王伟博士,以及我院莫友芝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独山召开学术研讨会,与独山四家班子和研究人员共商研究、筹办事宜,初步确定了“八个一工程”:(一)树一尊莫友芝塑像;(二)建一个莫友芝书法碑林;(三)出一本《莫友芝诗文精品选编》;(四)出一部莫友芝记录片;(五)编一本莫友芝文史传记;(六)建一个莫友芝网站;(七)建一个莫友芝资料中心;(八)筹办一个莫友芝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遵义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工作,准备斥鉅资收集、点校、出版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全集。希望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这项工作,为弘扬光大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           

    2008年,由我领衔的科研课题“《莫友芝全集》校点整理”经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填补了贵州省此类项目的空白。将莫友芝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同时,遵义市将《莫友芝全集》作为遵义目前强力打造的《沙滩文化全集》重要组成部分,特聘我担任《莫友芝全集》主编。

    贵州南有“影山文化”,北有“沙滩文化”,交相辉映,光耀古今。独山有“莫友芝纪念馆”且广泛开展传承工作,遵义有“郑莫祠”,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莫友芝研究所”。莫友芝成为“影山文化”和“沙滩文化”的主将之一,可以说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独山和遵义培育了莫友芝先生的成长,积淀厚实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培育出了莫友芝这样一位闻名于海内外的大学问家、大诗人、大教育家、大书法家、大藏书家和目录版本学家。莫友芝先生的学术成就就是贵州学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黔学之光。这是独山、遵义和贵州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荣耀与骄傲!在1990年2月2日成立的莫友芝研究会开幕式上,著名历史学家、原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吴雁南教授指出:“莫友芝先生著述丰富,成就卓越,为我们留下了多方面的宝贵文化遗产。莫友芝先生及其珍贵遗产,不仅属于独山,属于贵州,而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因而应该把莫友芝研究拓向全国!”(见《莫友芝研究文集》)我有幸成为独山的后学,沾了家乡的光,沾了桑梓前贤友芝先生的光,研究了几本莫友芝的宏文大着,1994年曾冒昧地为独山莫友芝先生纪念馆奉献了这样一副对联刻于馆楼正厅柱上:

                    黔学之光

             影山蕴玉,草堂墨润古今中外

             刚水卧龙,毋敛书香南北东西

    倾慕叩仰桑梓及友芝先生之情溢于联语的字里行间。我们后学今天研究莫友芝先生,应当学习他淡泊名利,不随封建时俗俯仰的高尚节操,学习他一生安贫乐教、弘扬民族文化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潜心学问、精研学术的严谨学风,学习他节衣缩食搜求、保存和整理中华古籍图书的传统美德,学习他敢于冲出蛮荒西部,走向繁华开放,广交贤达朋友,宣传贵州的开拓精神。我们要善于凭借莫友芝先生行迹半天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古今景仰,为贵州、为黔南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的独特优势,学习、整理、研究和继承莫友芝先生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把他丰硕而杰出的学术成就运用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运用到传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之中,运用到繁荣振兴贵州文化经济发展之中,为贵州、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才,为祖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本文载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后经作者充实)

123下一页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最新评论

图说莫氏
宁夏“两会”祝贺世界莫氏宗亲祭祖大典圆满成功
宁夏“两会”祝贺世界莫氏宗亲祭祖大典圆满
重庆各区县清明会如火如荼展开
重庆各区县清明会如火如荼展开
重庆莫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以来,各地宗亲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家族事业发展。 3月27日,重
莫家拳组团参加暨南大学武术交流活动
莫家拳组团参加暨南大学武术交流活动
在1月7日,由世莫主席添来叔带队,广东省莫会副会长凡哥,莫家拳第五代传人坤雄叔,惠
海南莫正忠发表重要文章《琼雷莫氏乃是宗亲兄弟》
海南莫正忠发表重要文章《琼雷莫氏乃是宗亲
琼雷莫氏乃是宗亲兄弟 海南莫氏族谱卷二丶三记载,元代十一世天锡公与母亲黄氏收取印
2O15年6月24日一25日西行寻祖纪实
2O15年6月24日一25日西行寻祖纪实
我父辈兄弟五人,长房,二房仍在新会南门居住,三房,五房百年前到广卅读书而定居广卅
阳江莫氏大宗祠佚事(曾经的五大县驿站)
阳江莫氏大宗祠佚事(曾经的五大县驿站)
阳江莫氏大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曾作五大县(阳江丶阳春丶恩平丶新会丶电白)莫家人
宗亲日志
辽宁莫永甫
辽宁莫永甫 2014-05-04
女儿考取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做父母的没有比 ...
辽宁莫永甫
辽宁莫永甫 2014-05-04
女儿考取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做父母的没有比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6
我們是從安徽盧江出來的 當時戰亂 來到台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2
不知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莫堰村氏屬於 ...
莫玉蘭
莫玉蘭 2011-05-02
請問不知有無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莫堰 ...
高要莫炎
高要莫炎 2010-08-30
我族字派;有.容.德.乃.大.业.仕.如.国.贵. ...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