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祭别先师 发愤立志
莫宣卿15岁那年的夏至节,这一天吃粽子。人们并用刚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粽。还有的在芒叶子上面缠些五色丝,系在臂上,叫做长命缕。
此时,李宗闵要调离封州,往郴州(今湖南永兴)赴任司马。临别依依。莫宣卿拉着李大人衣袖,说:“尊师,学生拜师已经整整三年,受益匪浅,特拜谢尊师教育之恩。”说着就跪下磕头。
李大人连忙扶起宣卿:“倒是老夫应当感谢你。这两年多来,你使老夫在封州生活过得很充实,苦中有乐。”宣卿问“不知何时再能聆听尊师教导?”李大人劝慰道:“你是我的门生,我恨不得把你打包,带到郴州去呢。”他手有点发颤,叹了一口气:“难、难、难、国亦难,家亦难!老夫学贯中西,竟作难民留市井!”他鼓励宣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修行,用功读书。
想不到李宗闵一病不起,挨过两个月,死于封州。真是三秋时节,雨打残荷。莫宣卿长哭不已,送棂落船,跪拜当天。他立志参加童子科考试,发愤应试后取得个秀才名声,报答尊师。
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通经诗赋,过关入围。
当他从考场出来的时候,一位姓梁的考官,笑吟吟道:“早听说你是封州才子,今日应考果然作答神速,不会是侥幸吧?”莫宣卿有礼地回敬:“我有本事,不怕你考。请考官明鉴。”
考官正色道:“考场有规矩,凭文字出身,决不冤屈考生。我难道不明鉴?”“如果考官不相信我的才华,可以再考一考。”莫宣卿面不改色心不跳,坦然以对。
梁考官见莫宣卿大言不惭,本就心中不舒服,心想:这小子要考,正好撞到枪口上,让他当众出丑!梁考官眯着一双三角眼,将这个小毛孩打量了一番,不冷不热地吟道:“封州考生二百名,惟汝最小。”
机灵的莫宣卿一听“最小”二字,便知其双关,带有弱、差之意。便沉默略思,高声答:“孔门弟子三千众,数回居先。”意思是:孔子的高足颜回,一直排在众弟子前面。莫宣卿作揖道:“学生冒犯了。”转身想离开。
“好小子,你这就走?”梁考官哪里会服气。莫宣卿回过头来:“我已说过,不怕你考,不到你不服气。我人虽小,却志气高,莫说州府才子,即使是京城学士,我也敢比一高低。”
梁考官哈哈大笑:“竟夸海口。虽然是英雄出少年,但你不自量力。”接着说:“你想与京城才子比试,先过我这关。我再出一联,看你如何。”
莫宣卿回应“请出句。”梁考官从来没见过小童子的口气这么大,便得意忘形地吟道:“孰云童子何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皆在髫龄。”妙!众人都夸上联出得好。
这个上联,寓意深远,用典故巧妙,说的是汉末文学家孔融四岁便知礼让;又说东汉黄香幼时,为父夏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传为美谈。
众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落在“封州才子”莫宣卿的身上。只见他毫无惧色,沉思片刻,出口对了下联:“信是后生可畏:甘罗使赵,汪奇抗齐,都留伟绩!”好!又是一阵喝彩声。
莫宣卿举出战国秦人甘罗十二岁使赵,不辱使命,迫赵王割城事秦,被封为上卿;又列举春秋鲁国童子汪奇随军抗齐,身死疆场,受到称赞。
梁考官听了,不禁心头一震:此小童前途未可限量。便吩咐莫宣卿回家等候科考消息。
7、乡村七夕 无赖放淫
封州七月,山色开始空灵。
七月初七日夜晚,莫宣卿的母亲梁二娇给他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她指织女星说:织女星,神名叫收阴,是天帝的外孙。牵牛星,神名叫略。这个月织女朝向东方,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这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了。
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
梁二娇摆弄神台的时候,跟宣卿说要他也拜仙,祝早日娶个女子回家。莫宣卿问:“娘,我小时候,你一定觉得很烦吧?”梁二娇说:“烦?你以前没使我心烦过。以后就不知啦。”“真的?现在娶个女子回家管我,你日后不管我吗?”莫宣卿不相信这是实话,于是想法子套她的话。梁二娇责怪他调皮,说:“看管孩子哪会像种地那样顺心呢?”
梁二娇接着又说:“你少多疾病,3岁不语,零丁孤苦。种地跟育儿一样,都是希望收成。你浇灌它,全心全意地爱护它,然后,它就会发芽,自然地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甸甸的果实来。”
此时,莫宣卿脑海里又浮现出母亲节衣缩食,挨更抵夜的情景。他明白母亲为什么要求“夜不读书不睡觉,晨不背诵不吃饭”的训导。
就在这个时候,祥和的气氛给冲淡了。有个财主陈少爷迎面而来,嘿嘿地奸笑着:“油瓶儿不在州府拜师习文,回乡赶着娶老婆呀?”莫宣卿非常愤怒:“你嘴巴放干净点!”母亲拉开宣卿。“别管他!”陈少爷打开一把扇,比划着并怪里怪气地说:“文德十里红颜少,村姑不及少妇娇。”
“无耻!”宣卿母亲啐了一句欲走。陈少爷变脸呈凶,“谁无耻了?你说!”宣卿忍无可忍,大喝:“你不要欺人太甚,有本事跟我比!”“啧啧啧,你这小子有娘生没父教,还牙尖嘴利。”
“你简直是无赖!”莫宣卿母亲呵斥道。陈少爷放淫地:“我是无赖又怎么样?”说着夺去神台的荔枝龙眼,张口就吃。莫宣卿怒不可竭,奋力拼抢,最终因身体瘦弱而争抢不过,只好大声喝:“你还我的水果!”陈少爷嬉皮笑脸地,“还你可以,就睇你有无本事。我出一上联,你对得上就相安无事。”陈少爷不等莫宣卿回应,便摇头晃脑地哼道:“有木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莫宣卿怒目欲对,其母拦着,狠狠地瞪了陈少爷一眼,厌恶之心随口而出:“有米是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子,子不敬老娘!”
陈少爷讨了个没趣,只好将龙眼和桔果摔在地上,转身遛了。
莫宣卿强憋住不哭,用沙哑的嗓子说:“妈!我长大后一定要为你争口气。”其母在酸楚中,抱着宣卿的头,泪水夺眶而出。
8、不要先生 应留老子
秋高气爽的中秋日,莫宣卿与母亲去拜访私塾先生。一路上,二人有说有笑。
私塾先生一见脆香栗子,便称赞着这是“油栗”,又称“封栗”,是封州特产,著名水果,被誉为“千果之王”。封州油栗,其果形略小,个个看起来都是圆圆鼓鼓的,生的油栗外壳看上去表面发黑、发亮。煮熟后其果仁皮易剥离,肉黏质糯性。油栗子的正宗味道应该是香甜可口,吃到嘴里很干,营养丰富。在栗子未进锅之前生吃,有甘甜的味道。
宣卿童性未泯,问板栗与“油栗”如何不同。私塾先生说,板栗又叫“生栗”,看上去果形个头较大,就像一个平板一样,皮稍难剥离,含糖也较低,肉粉质偏粳性,吃到嘴里类似于水煮过一般。
当梁二娇问起先生近况怎样时,私塾先生长叹了一口晦气。
原来,先生与陈少爷家有约,说好上门教陈家四公子,答应赏钱三文。先生苦心教导,陈家四公子大有进步。谁知陈少爷狡诈贪婪,顿起昧财之心,说:“采青菜,去黄叶,不要先生。”先生问:“原来约定好的,为何反口?”陈少爷板着脸孔道:“你真是德庆碌柚封州桔。我说的上联你不明白,还教什么书?”
先生省悟,便理直气壮地回应:“破西瓜,吃红囊,应留老子!”
陈少爷摆开架势:“那好,今天问你一个字,若说得上,三文钱不少,说不出,自寻归路。”
“什么字?请少爷赐教!赐教!”先生谦逊地说。陈少爷爱理不理地说道:“石在水上读泵,而石在水下是个什么字?”
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该字我未曾考究。”陈少爷咧嘴一笑,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往池塘一扔:“看到了吗?不懂我告诉你,就是水中落石‘凼’一声的‘凼’字。滚吧!”陈少爷赖帐走了。
老先生回到家中,怨恨陈家背弃诺言,愤气之下 ,挥手写下“三文钱随石‘凼’声流去。真是凼一声!”
莫宣卿听着,痛恨财主奸诈行径,想办法为先生解雪此恨。
一日,莫宣卿与众乡亲欢聚一起,有几个乡亲逗莫宣卿唱山歌。这时,陈少爷来了,他傲慢而哂笑地说:“你们在唱什么?穷快乐。” “你走你的路,我唱我的歌。我们该快乐时就快乐。你管不着!”莫宣卿毫不示弱。陈少爷老羞成怒,气得脸白。“唱那破山歌有什么了不起,吟诗作对,你们还叫我一声哥。”众乡亲吼声一片,嘲笑四起。
莫宣卿挺身而出说:“南山竹万枝,难写忍辱词。我与你比试!”
陈少爷满不在乎的样子,“好,我就先将你这个小子败了,看你有何神气。”这下可激发了莫宣卿的情绪,“你要比试可以,我先考你一个字。”“什么字?”陈少爷惊疑地问。
“口边加乞是吃字,口边加气是什么字?”莫宣卿说着直视陈少爷,而陈少爷琢磨了半晌,最后为难地说:“何来此字?我不认得。”“不认得?那你就领教领教!”莫宣卿说着,向陈少爷跟前用力吐出一口痰。“认得了吗?这就是口边加气,‘啐’声的‘啐’字。你认得了吧,欠先生三文钱就如此快忘掉了?”陈少爷气得面如铁青。
私塾先生喜出望外急忙挥笔书写。众人知道其中必有蹊跷,相争来看。整副对联是:“三文钱,随石凼声沉了去;一口气,从痰啐沫喷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