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
3、踏雨田舍 联释鬼愁
不久,莫宣卿跟随梁明甫前往封州读书,一天途中,风云突变,霎时来了狂风暴雨,师生二人只好钻进路边一户人家躲雨。
屋主老人,热情招呼茶水,闲谈中,知道梁明甫是个先生,有意试探地吟出一句上联:“狂风雨至,难耕南山之田。”梁大儒也会意,笑答道:“烂泥路遥,谢过东家之主。”
老人听后,更乐意畅谈,便知同行小孩是莫宣卿。他瞟看一眼后,心想:听说莫宣卿人称“神童”,只能说明他人聪明,肯动脑,未必有才学。便试将筛箕上的莲子抛动几下,对莫宣卿吟道:“莲(怜)子心中苦。”
莫宣卿一听,语出弦外之音,老人家分明是把宣卿的身世融入上联之中。问题是老人家出的上联真绝啊!“莲”与“怜”同音,含意深厚,倘若答不出个所以来,恐怕困在屋檐下,就无地自容了。必须对出一个同样“刁钻”的下联来!莫宣卿看见恩师也正为自己着急呢。于是,他边往门外看,边思索。雨中的“银梨”树,叶似飞燕,梨如吊铃,宣卿触景生情,似有所悟。只见他对老人家略一躬身:“我为求学,惜别母亲,看到她的眼神,便想到她来也心酸。我的下联是:梨(离)儿腹内酸。”
“妙!妙!果然是个神童。”老人家非常高兴,忙对梁明甫师生二人道:“宾既到此,厨下安排酒席!”梁明甫说:“客暂停留,桌前只求茶水。”老人家拗不过梁明甫,只好作罢。
突然,一道形似猴子的黑影窜入门内,发出怪异叫声,眨眼又无影无踪。梁明甫大惑不解,便礼问老人家。
老人家喝了口茶,叹气道出详情:原来,从前有位姓李的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发现梨树下有头没有犄角的牛,便问老人:“这牛为什么没有犄角?”
老人家说:“牛没有犄角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生下来就没有,有的因为和别的牛顶角而失去,有的是因为病而脱落了。”
李学子嫌老人罗嗦,只追问这头牛无角之缘故。老人说,“没有犄角,那是因为这是一头驴。”明甫师生二人听了捧腹大笑。
李学子知道老人家分明在嘲笑他,便很不服气地与老人纠缠不休,老人家知道他要赶考,便想出一上联,好让他知难而走。不料,李学子争强好胜,指着远处龙山旁的小石山说:“我堂堂学子,若对不出你的对联,就变成石猴看别人中榜!”
老人家见他发如此毒誓自咒,本不忍心出联了。李学子哪里肯甘心?无奈,老人家看着水塘的鸭群,吟出一句:“母鸭无鞋空洗脚。”
李学子搜肠刮肚地思索,可他怎么也对不上,叹道:“哎,平常之句尚不能答对,还有何颜赴考!”一气之下,便返家乡了。
不久传来李学子气绝身亡的消息。小石山果然出现一只石猴,每逢狂风暴雨,石猴就会四处窜动,发出“母鸭无鞋空洗脚”的怪叫。
老人家叙完往事经过,便对梁明甫红着脸说:“我闯下大祸,理应自己解决,想续下联,但事至今日,妙联难得,佳句难求。”
莫宣卿正想着,赶巧梨树下跳起一只“杏花鸡”,便喜出望外地叫道:“有了。”随即笑着说:“这有啥难的,公鸡有髻不梳头。不是很现成吗?”
老人家也吟着“公鸡有髻不梳头”。他大叫一声:“妙联!妙联!”接着称赞莫宣卿:“此非一时之功也。”
说也真怪,转眼间,雨过天晴。莫非是宣卿妙联释鬼愁?石猴从此就服服贴贴地面壁,后人称此景为“神猴看榜”。
4、初生牛犊 关门弟子
莫宣卿一来到封州城眼界大开了,这里曾是岭南首府广信所在地,他入读官立学堂后,求知欲高,学业突飞猛进。
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都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用过的酒肉。
莫宣卿和几个同学上街,边走边探讨学问。突然,几个同学闪躲避开,站过一旁,并叫宣卿也躲避。
莫宣卿不晓何事,抬头望,既不见马车驶来,也不见衙役操队,为何要避开呢。“是李大人来了。”同学告诉他。
眼前一位老者,头系纶巾,两鬓花白,须至半胸,一副仙骨,闲情逸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李宗闵,在朝廷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斗中,几起几落,如今遭贬,流落封州。他虽是流放之人,封州刺史仍对他尊重,总派一名衙差跟随左右。
莫宣卿正想着自己该不该让路,李宗闵那双闪烁的眼睛已注视他了。莫宣卿年方12岁,身子瘦削,手端书本,由得李宗闵打量。
“你不怕我?”李宗闵既不笑,也不怒,脸上的表情令莫宣卿难以捉摸。莫宣卿站在那儿一丝不动,说:“怕什么?你又不会吃人。”“哦,别人见我如见虎,你为何不避呢?”李宗闵好像不大喜欢笑。莫宣卿沉思一下,天真地回答:“大人!我不避是觉得老虎并不可怕。”
李宗闵一听,眼睛调皮地一亮,眉毛一挑,“此话何解?”莫宣卿振振有词:“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宗闵不禁放声大笑,笑得仰面朝天,长长的胡子直抖。“听听,这小子聪敏过人。”
李宗闵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的后人。祖父一辈曾是宰相。到了李宗闵的上一辈,也多考中进士。父亲是大臣,伯父更贵为宰相。李宗闵诗文很好,擅长碑铭。不过,他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流的交际手腕。和牛僧孺一样,李宗闵也是在贞元二十一年中进士,两人有同年之谊。在古代,这种同年关系非常密切,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同胞兄弟。李宗闵沉沦下僚有好几年。如水岁月磨平了一个人的棱角,把热血男儿蜕变成了一个权势的官僚。
他将莫宣卿手中的书要过来,“哦,是一本风俗书藉?你能看得懂吗?”莫宣卿点点头说,富势的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现在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象雕刻的一样,辗转相互赠送,或者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管子》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这是为的开发积藏、扩散万物。”张衡南都赋说:“春天的鸡蛋,夏天的笋子、秋天的韭菜,冬天的韭菜花,”这是把鸡蛋列为滋补身体的美味说的。
李宗闵对莫宣卿颇感兴趣,问他有何志向。莫宣卿将心事全盘托出,立志为官,钻研学问,并自娇地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李宗闵故作惊讶,做一个怪脸说:“我写几个字,你来认一认。”说着就用树枝在地上一连写了五个字,宣卿本来满不在乎,当看到这几个字,心中一时发怔:一个都不认识呀!他抬头向同学求救,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连连摇头。
莫宣卿那里知道李宗闵原是科举出身,是有料之人。他顿感惭愧,心想:老者肯定是一位大学者,何不向他请教呢?“大人!我想拜您为师,请您老收我这个学生。”莫宣卿请求道。
李宗闵呵呵一笑:“拜我为师?你已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呀。”莫宣卿马上醒悟,在两句话各加上两个字,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后来莫宣卿就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李宗闵认为孺子可教,便将莫宣卿收为门生。于是莫宣卿成为李宗闵的“关门弟子”,经常到李宗闵舍下求教。一个耐心教,一个认真学,李宗闵一脑子的学问,就慢慢掏出来,莫宣卿学得很快,更脱颖而出。(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