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莫氏要闻 查看内容

莫 宣 卿 趣 事

2012-1-6 00:14| 发布者: 莫子全封开| 查看: 3757| 评论: 1|来自: 封开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网

摘要: 莫 宣 卿 趣 事 封开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网·(2011-12-8 9:07:12)·第4版   编者注:莫宣卿是封开县人,是岭南第一个状元,皇帝赐为“孝肃状元”。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很多,“虽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 ...

莫 宣 卿 趣 事

 

封开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网·(2011-12-8 9:07:12)·4

  编者注:莫宣卿是封开县人,是岭南第一个状元,皇帝赐为孝肃状元。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很多,虽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今连载谢健江原创编写的《莫宣卿趣事》,让读者对人文封开有一种历史厚重的新感受。

1、三岁哑巴  六岁拜师
  话说唐朝晚代,封州文德乡长乐里(即现在封开县河儿口镇,龙山风景区一带)出了个岭南第一状元,叫莫宣卿。他刚出世时,其父亲莫让仁便过了身,母亲梁氏只好把宣卿作为掌上明珠
   
说来也奇怪,莫宣卿三岁了,还不会开口说话,村里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但人精灵,却不像是白痴。谁知有一天正午,麒麟山上突然响起一声雷,震彻十里,莫宣卿大叫一声妈妈!
  哑了3年的莫宣卿,终于开口说话了,母亲当然欣喜若狂,高兴万分,便教他认字,也教他读诗。
  6岁那年,莫宣卿入私塾读书,想不到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闻言即悟,学东西非常快,入读一年时间,便觉得私塾教的没有新东西,于是调皮得很,上课时先生在台上讲得兴致勃勃,他却在看课外书,下课后不是掏鸟窝,就是捅黄蜂窝,把鸟蛋和蜂蛹取来烤吃。
  正月十五这一天,封州的风俗有偷青活动。宣卿在路边的菜地里,偷了一把青菜,边玩边回学堂。被私塾先生看见,他惊慌地把青菜藏到身后。先生没责罚他,而吟了句:小童子暗藏春色。
  此时。莫宣卿将青菜送给先生,这是我偷来的,然后笑嘻嘻地回敬道:老先生明察秋毫。
  老先生知道莫宣卿聪明,虽然调皮,但又可爱,真拿他没办法。为了考一下学生的才智,先生在课堂给大家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对下联,他指着窗口吟道:日照方窗,规规矩矩。当时,全班同学都在思考,而莫宣卿很快地对出了,他站起来答道:“笔走龙蛇 ,曲曲弯弯。
   
此言一出,许多同学都不理解,写字怎会曲曲弯弯呢?要端端正正才是啊。老先生也默认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写字要端正才算合格。所以这下联不算佳对。
   
莫宣卿解释道:“‘笔走龙蛇日照方窗是恰当的,龙是传说之物,谁也没见过,可以用蛇比作龙那样运行。曲曲弯弯规规矩矩也对得上。方块字本身就曲曲弯弯。若是写行草就更形象了。
   
老先生听莫宣卿讲得头头是道,暗暗吃惊,心想:自己才疏学浅,怎能教得了宣卿。便对宣卿说:我能教给你的东西已经教尽了,你还是另找高明的先生吧!
   
莫宣卿一听,慌了神,赶忙说:先生!我要读书,您教我吧!我再不敢调皮了。老先生摆摆手说:你不要误会,我真的教不了你。我会跟你父母说,送你到官立学堂就读,以便更好成材。
  莫宣卿半信半疑,放学后不敢回家,怕父母责骂,便和几个同学沿着广信河边,走到天下第一石———斑石附近,很想玩游戏,但总是提不起精神。一个同学便戏弄宣卿说:平时你像麻雀那样吱吱喳喳,如今先生不收留你了,看你还神气什么。几个同学也七嘴八舌说莫宣太爱出风头,得罪先生。
  莫宣卿越听越心烦,便劝道:不要说了,好不好,我们玩捉迷藏吧?
  一群同学说不玩了,却围着宣卿转来转去,学着雀儿叫声:吱吱喳,吱吱喳地戏弄宣卿。莫宣卿忍无可忍,地站起来,大声地呼喊: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此话一出,却惊动了路上的一位行人。
2
、七岁神童  南山飞凤
  再说莫宣卿正与一群同学在大斑石广信河畔游玩,他大声地呼喊: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此话一出,却惊动了路上的一位行人。
  此人姓梁名明甫,在封州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人称梁大儒。恰巧那日梁大儒从封州城回乡,途经斑石,当听到莫宣卿发自内心的喊声,觉得宣卿与众不同。他走到莫宣卿跟前,问叫什么名,在何处读书。一个同学抢着说,他叫莫宣卿,是个油瓶儿,因为他顽皮,私塾先生不愿意教他了。
    
梁明甫惊然问宣卿是怎么一回事。宣卿象倒苦水那样,将自己的身世全往外吐。说到私塾先生之所教皆弄懂,四书五经亦能诵。梁大儒不知宣卿是否有真才实料,便试他一试:你能将刚才南山凤的两句话续成一首诗吗?宣卿果断地说:能!然后吟道: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梁大儒认为他是个不寻常的孩子,简直是神童,少年时代则怀达则兼济天下之抱负,将来必成大器。梁大儒想:莫宣卿真的应验此间风水状元红的传说?
  原来,莫宣卿之父莫让仁娶梁二娇为妻。一天,莫仁让闲来消遣,与妻在文德乡月朗坪(莲花河畔)一带放鸭观赏,望见来自七星山的河水似是瑶池流来,莫让仁诗兴大发,便吟诵一首南梁政权建立者梁武帝萧衍的《赠逸民十一》: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接着又咏《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
  此时,一名路过的风水先生,也唱吟道:月朗坪上一支峰,两条金水系金龙;迎面一山狮形态,此间风水状元红。
  莫让仁觉得此生很有文采,也似暗示点什么,两人便攀谈起来。风水先生知道莫让仁有隐德,十分敬佩,于是他告知让仁,此地风水好,祖先葬此必出名人,莫让仁感到难以置信,这土岗非崇山峻岭,何来出人?先生笑吟上道,山不在高,只靠龙气。此地为卧龙沉脉,头标远处呢。让仁叹道,可惜先父葬在异乡,不便迁移了。
  先生听后笑呵呵的一面走开一面吟道:麒麟白马护神童,凭此封侯得卧龙……
  不久,莫让仁病重,他吩咐新婚妻子,死后葬在月朗坪。梁氏热泪盈眶地告诉他已有身孕,莫让仁含笑而终。
  那年中秋刚过,莫宣卿也就诞生了……
  如今莫宣卿己是七岁了。于是,梁大儒有心将他收为学生,带到封州官立学堂读书。莫宣卿一听,十分感激,扑通一声跪在梁明甫跟前:先生!俯首便拜,突然号啕大哭起来。
    
梁大儒看到他如此孝道重情。自己的泪水也忍不住溢出眼眶,他叹了一口气道:杏花花树树无杏(幸);斑石石山山有斑!
  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就在南方的斑石上,天地分离留下的泪迹斑斑,仍清晰可辨。后人称梁明甫与莫宣卿之见,誉为伯乐之遇。其实,梁明甫是莫宣卿的亲舅舅。(待续)

 

 

(续上期)
3
、踏雨田舍  联释鬼愁
   
不久,莫宣卿跟随梁明甫前往封州读书,一天途中,风云突变,霎时来了狂风暴雨,师生二人只好钻进路边一户人家躲雨。
  屋主老人,热情招呼茶水,闲谈中,知道梁明甫是个先生,有意试探地吟出一句上联:狂风雨至,难耕南山之田。梁大儒也会意,笑答道:烂泥路遥,谢过东家之主。
  老人听后,更乐意畅谈,便知同行小孩是莫宣卿。他瞟看一眼后,心想:听说莫宣卿人称神童,只能说明他人聪明,肯动脑,未必有才学。便试将筛箕上的莲子抛动几下,对莫宣卿吟道:莲(怜)子心中苦。
   
莫宣卿一听,语出弦外之音,老人家分明是把宣卿的身世融入上联之中。问题是老人家出的上联真绝啊!同音,含意深厚,倘若答不出个所以来,恐怕困在屋檐下,就无地自容了。必须对出一个同样刁钻的下联来!莫宣卿看见恩师也正为自己着急呢。于是,他边往门外看,边思索。雨中的银梨树,叶似飞燕,梨如吊铃,宣卿触景生情,似有所悟。只见他对老人家略一躬身:我为求学,惜别母亲,看到她的眼神,便想到她来也心酸。我的下联是:梨(离)儿腹内酸。
   
妙!妙!果然是个神童。老人家非常高兴,忙对梁明甫师生二人道:宾既到此,厨下安排酒席!梁明甫说:客暂停留,桌前只求茶水。老人家拗不过梁明甫,只好作罢。
   
突然,一道形似猴子的黑影窜入门内,发出怪异叫声,眨眼又无影无踪。梁明甫大惑不解,便礼问老人家。
   
老人家喝了口茶,叹气道出详情:原来,从前有位姓李的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发现梨树下有头没有犄角的牛,便问老人:这牛为什么没有犄角?
   
老人家说:牛没有犄角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生下来就没有,有的因为和别的牛顶角而失去,有的是因为病而脱落了。
   
李学子嫌老人罗嗦,只追问这头牛无角之缘故。老人说,没有犄角,那是因为这是一头驴。明甫师生二人听了捧腹大笑。
   
李学子知道老人家分明在嘲笑他,便很不服气地与老人纠缠不休,老人家知道他要赶考,便想出一上联,好让他知难而走。不料,李学子争强好胜,指着远处龙山旁的小石山说:我堂堂学子,若对不出你的对联,就变成石猴看别人中榜!
   
老人家见他发如此毒誓自咒,本不忍心出联了。李学子哪里肯甘心?无奈,老人家看着水塘的鸭群,吟出一句:母鸭无鞋空洗脚。
   
李学子搜肠刮肚地思索,可他怎么也对不上,叹道:哎,平常之句尚不能答对,还有何颜赴考!一气之下,便返家乡了。
   
不久传来李学子气绝身亡的消息。小石山果然出现一只石猴,每逢狂风暴雨,石猴就会四处窜动,发出母鸭无鞋空洗脚的怪叫。
  老人家叙完往事经过,便对梁明甫红着脸说:我闯下大祸,理应自己解决,想续下联,但事至今日,妙联难得,佳句难求。
  莫宣卿正想着,赶巧梨树下跳起一只杏花鸡,便喜出望外地叫道:有了。随即笑着说:这有啥难的,公鸡有髻不梳头。不是很现成吗?
   
老人家也吟着公鸡有髻不梳头。他大叫一声:妙联!妙联!接着称赞莫宣卿:此非一时之功也。
  说也真怪,转眼间,雨过天晴。莫非是宣卿妙联释鬼愁?石猴从此就服服贴贴地面壁,后人称此景为神猴看榜

4、初生牛犊  关门弟子
  莫宣卿一来到封州城眼界大开了,这里曾是岭南首府广信所在地,他入读官立学堂后,求知欲高,学业突飞猛进。
  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都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用过的酒肉。  
  莫宣卿和几个同学上街,边走边探讨学问。突然,几个同学闪躲避开,站过一旁,并叫宣卿也躲避。
  莫宣卿不晓何事,抬头望,既不见马车驶来,也不见衙役操队,为何要避开呢。是李大人来了。同学告诉他。
  眼前一位老者,头系纶巾,两鬓花白,须至半胸,一副仙骨,闲情逸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李宗闵,在朝廷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斗中,几起几落,如今遭贬,流落封州。他虽是流放之人,封州刺史仍对他尊重,总派一名衙差跟随左右。
  莫宣卿正想着自己该不该让路,李宗闵那双闪烁的眼睛已注视他了。莫宣卿年方12岁,身子瘦削,手端书本,由得李宗闵打量。
  你不怕我?李宗闵既不笑,也不怒,脸上的表情令莫宣卿难以捉摸。莫宣卿站在那儿一丝不动,说:怕什么?你又不会吃人。”“哦,别人见我如见虎,你为何不避呢?李宗闵好像不大喜欢笑。莫宣卿沉思一下,天真地回答:大人!我不避是觉得老虎并不可怕。
  李宗闵一听,眼睛调皮地一亮,眉毛一挑,此话何解?莫宣卿振振有词: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宗闵不禁放声大笑,笑得仰面朝天,长长的胡子直抖。听听,这小子聪敏过人。
  李宗闵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的后人。祖父一辈曾是宰相。到了李宗闵的上一辈,也多考中进士。父亲是大臣,伯父更贵为宰相。李宗闵诗文很好,擅长碑铭。不过,他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流的交际手腕。和牛僧孺一样,李宗闵也是在贞元二十一年中进士,两人有同年之谊。在古代,这种同年关系非常密切,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同胞兄弟。李宗闵沉沦下僚有好几年。如水岁月磨平了一个人的棱角,把热血男儿蜕变成了一个权势的官僚。
  他将莫宣卿手中的书要过来,哦,是一本风俗书藉?你能看得懂吗?莫宣卿点点头说,富势的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现在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象雕刻的一样,辗转相互赠送,或者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管子》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这是为的开发积藏、扩散万物。张衡南都赋说:春天的鸡蛋,夏天的笋子、秋天的韭菜,冬天的韭菜花,这是把鸡蛋列为滋补身体的美味说的。
  李宗闵对莫宣卿颇感兴趣,问他有何志向。莫宣卿将心事全盘托出,立志为官,钻研学问,并自娇地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李宗闵故作惊讶,做一个怪脸说:我写几个字,你来认一认。说着就用树枝在地上一连写了五个字,宣卿本来满不在乎,当看到这几个字,心中一时发怔:一个都不认识呀!他抬头向同学求救,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连连摇头。
  莫宣卿那里知道李宗闵原是科举出身,是有料之人。他顿感惭愧,心想:老者肯定是一位大学者,何不向他请教呢?大人!我想拜您为师,请您老收我这个学生。莫宣卿请求道。
  李宗闵呵呵一笑:拜我为师?你已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呀。莫宣卿马上醒悟,在两句话各加上两个字,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后来莫宣卿就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李宗闵认为孺子可教,便将莫宣卿收为门生。于是莫宣卿成为李宗闵的关门弟子,经常到李宗闵舍下求教。一个耐心教,一个认真学,李宗闵一脑子的学问,就慢慢掏出来,莫宣卿学得很快,更脱颖而出。(待续)

 

17

路过
3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莫子全封开 2012-2-6 13:29
想不到这文章能得到这么多宗亲的支持!多谢各位,元宵快乐!

查看全部评论(1)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