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莫氏文化 文物古迹 查看内容

莫氏得姓地鄚阳城考

2016-9-7 09:22| 发布者: 莫经山| 查看: 3554| 评论: 55|原作者: 辽宁莫永甫

摘要: 莫氏得姓地鄚阳城考关于莫姓的来历,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第一来源地是任丘鄚阳城。说是上古时期帝颛顼在任丘这个地方建了座鄚阳城,给他的支庶子孙定居,后人去掉耳刀旁,以地名为姓。鄚阳城就成了莫姓来历的正宗地。 ...
莫氏得姓地鄚阳城考
关于莫姓的来历,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第一来源地是任丘鄚阳城。说是上古时期帝颛顼在任丘这个地方建了座鄚阳城,给他的支庶子孙定居,后人去掉耳刀旁,以地名为姓。鄚阳城就成了莫姓来历的正宗地。这个说法来自于《三郡记》和《姓氏考略》,可说是其说有据,其据可靠,多少年,多少代都以此为证。
鄚阳城,莫氏得姓的渊源地。
各种资料都言之凿凿,鄚阳城在任丘。
今年10月,世莫要到任丘祭祖莫氏得姓始祖帝颛顼,也是源于此。要不,有人说,帝颛顼的陵墓在濮阳,怎不到濮阳祭祀呢?
鄚阳城在任丘,到任丘去祭祀莫氏得姓之祖颛顼就是应有之义。可考察任丘,找遍所有的古遗址,并没有鄚阳城。
任丘境内有早在距今8千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类遗址,有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迹,有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颛顼城,有莫州大庙等,但没有鄚阳城的遗址。对于此,宗亲中对莫氏历史颇有研究的莫国胜另有别解。他说:“任丘市辖区范围的鄚州镇,才是真正的莫姓得姓渊源地。”
国胜宗亲这一说,不知可有别的资料来源。
任丘辖下确有个鄚州镇。鄚州镇,镇政府驻鄚州村。面积58.2平方千米,人口2.50万。辖30个村委会:30个村委会当中有鄚州三铺一街丶鄚州三铺二街丶鄚州三铺三街丶鄚州三铺四街丶鄚州一铺丶鄚州二铺丶鄚州四铺,与莫姓有关的村委会占7个,不由得让人遐想。
但鄚州镇没有鄚阳城的遗址,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莫州,是唐代景云年间设置的,原叫郑州,后改名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宋时治所移住任丘,即今鄚州镇所在地。
唐代设置的莫州与莫氏得姓应无关系了。
再来看看莫县。我在资料上看到的鄚县,是在两晋时期,那时的鄚县属冀州河间国。两晋时期设置的鄚县与莫氏的得姓也应无关系。
找不到鄚阳城遗址,唐代设置的莫州丶两晋时期设置的鄚县与莫姓的得姓来历也无关系,任丘还与莫氏的得姓来历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关。
看看全国各地的地名,除任丘外,再没有第二个地方有这么多的东西与莫姓有渊源丶有关联的了。
《顺天莫氏家谱》序说,周宣王名姬静,姬望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被赐封到鄚州城,以地名为姓。
这段话中的鄚州城,实难考证,但它说明了周宣王时期任丘这地方与莫姓的关系。
鄚侯国。任丘历史上还存在过鄚侯国。《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高郭侯刘霸之弟刘异众被徒封任丘鄚侯。鄚侯国存在时间当在20年左右。
还有莫州丶鄚县的历史存在,以及出土文物“莫邑疆”印信的发现,都说明了任丘是莫姓的渊薮之地。
这一切的一切之中,就缺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鄚阳城。
鄚阳城就在任丘,但又在任丘消失。
如果我们放飞思绪,放飞想象的翅膀,就会有一个推测出现:鄚阳城会不会被别的名称代替了。
放开眼光扫视任丘,最能替代鄚阳城莫过于颛顼城了。
任丘市志介绍,颛顼城,又名古州城,相传为上古帝王颛顼所筑。据《一统志》记载:“颛顼城在鄚州东北三里,颛顼所造,今呼为古州,即古鄚县城也。”距今有3000年左右,此城为圆形,直径1.5公里,布局独特。如今,颛顼城城墙以东南段保存较好,长约1.5公里。
颛顼所筑颛顼城,历史记载鄚阳城也为颛顼所筑,两者相符。此城为圆形,直径1.5公里。颛顼所筑鄚阳城给他的支庶子孙定居,范围相符。“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记载则不符,这个不符不是颛顼的错,而是写下这话的人不懂历史。颛顼既为黄帝之孙,黄帝距今约为5千年,孙子和爷爷能相差2000年吗。任丘附近有处龙山文化遗迹,距今当在4800年左右。黄帝和颛顼的时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这说明颛顼城应筑于这时段内。
颛顼城与鄚阳城在筑城者丶用处特征和时间上的吻合,庶几说明了它们是同一城的不同称呼,但这需要资料的佐证。

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莫发润 2016-9-6 16:36
《顺天莫氏家谱》明清时期。
引用 莫发润 2016-9-6 16:37
《唐故东阳郡义乌县尉莫公藏珍墓志铭并序》唐朝时期。
引用 莫发润 2016-9-6 16:47
莫敖氏(汉朝莫氏),邢莫氏(南北朝莫氏),鄚氏(唐朝莫氏),
引用 莫发润 2016-9-6 16:52
唐郑愔曾骂选人为痴汉。选人曰:“仆是吴痴,汉即是公。”愔令咏痴。吴人曰:“榆儿复榆妇,造屋兼造车。十七八九夜,还书复借书。”愔本姓鄚,改姓郑,时人号为鄚郑。(出《朝野佥载》)
引用 莫发润 2016-9-6 17:00
莫发润 发表于 2016-9-6 16:37
《唐故东阳郡义乌县尉莫公藏珍墓志铭并序》唐朝时期。

莫藏用是莫藏珍的兄弟


大历中北部员外郎莫藏用。授莫藏用比部员外郎制,敕:朝议郎检校尚书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充税青苗钱使判官赐绯鱼袋莫藏用,饰以文行,敏於理道,自执霜简,颇振风宪。顷弛 轩,尤详使命,倚办斯切,积劳有成。宜正列星之次,俾承赐笔之宠。可行尚书比部员外郎,散官如故。大历二年九月命比部员外郎莫藏用使於岭南宣慰。
引用 辽宁莫永甫 2016-9-7 08:20
谢谢宗亲兄给我提供的资料。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9-7 10:06
校正永甫兄一点误解。

颛顼帝所建鄚阳城只是莫氏其中一种来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见解。莫氏主源有三支(注意,我是说“主源”):
一为颛顼帝居于鄚阳城的子孙,姓莫氏。颛顼帝在北方的另一部分子孙居于任丘县北方的高阳县(高阳县,历史上曾属鄚县或任丘县),后代部分族人东迁,建立高句丽王国,为高氏之始。
二为姬姓莫。而姬姓莫又分两种:一为周公旦第四子姬苴所封邢国(今河北邢台市),邢氏失国后迁居鄚阳城,邢莫氏改姓莫(邢莫氏改姓莫,正统史书有记载)。至今,河间郡鄚县为邢氏郡望之地,历史上的邢氏着名人物也多出于河间鄚县;二为周宣王次子姬望后裔,这是《莫氏族谱》所记,现存最早记录是北宋莫仕广所写《全族大谱集序》。
三为楚国莫敖之后。莫敖官于南方楚国之地,后裔一部分流入汉族,另一部分则融入苗丶瑶丶侗丶布依等少数民族。因为颛顼帝是鄚阳城莫氏最早的得姓祖先,同时也是楚国莫敖的祖先,因此莫氏共尊颛顼帝为莫氏得姓之祖。

写《三郡记》的是谁?就是祖籍河间鄚县的邢颙,东汉三国时人,曾任侍中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后出任司隶校尉,再徙太常。因为是本地人所记当地事,所以邢颙所写《三郡记》很有可信性。邢颙的祖籍地河间鄚县是莫氏得姓之地,其所记鄚阳城历史当有可信性。

关于“鄚阳城”,无论是史籍记录,还是当地政府宣传,都说就是现在的“颛顼城”遗址——古洲城。至于说此城有3000年左右历史,这不难解释。由颛顼到周朝,已经一千多年,城池不可能完好无损。实际上,一些古墓古建筑,二三百年就要维修重建了,何况千多年的古城?如果周朝的鄚国以此为都,那么重新修葺或扩建也是必然之事。如果周携王就是鄚国国君,或者说周宣王次子姬望就是鄚国国君,其距离现在也有2780多年了,城池重建时间与周宣王次子在世时间基本吻合。

另外再多说一句。不管各位多么的一厢情愿,但请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族源来历,除非人家自愿。你所希望的,不一定是别人所信仰的,更何况别人也有祖传《族谱》记录?强迫别人背祖忘宗,只会引发更多争议,惹来更多仇恨敌对。考今中国各大姓氏,基本上没有一个姓氏只有一种来源。

这就是颛顼城遗址——鄚阳城

这就是颛顼城遗址——鄚阳城


这就是颛顼城遗址——鄚阳城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9-7 11:10
莫发润 发表于 2016-9-6 17:00
莫藏用是莫藏珍的兄弟

莫藏珍为唐朝侍御史莫行愔次子,17岁丁父忧,三年期满后授义乌县尉,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死于广陵(今南京),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返葬于邙阜(疑为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如此,则莫藏珍为河南莫氏族人。汉武帝时长沙公莫英,其子莫季昌为淮阳郡守(今河南省东南部淮阳县地),估计族人也因此于汉朝时入居河南省。

莫藏用为唐朝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比部员外郎、宣慰岭南。时间上虽与莫藏珍相近,但若无《族谱》或正式史籍记录,说他们是兄弟也只是牵强附会。



另外,我以前考证过,莫藏用与唐朝状元莫宣卿应该是两系莫姓,至少族谱所记世代有错。说莫藏用是莫宣卿14世祖,时间上不可能,百年间不可能有14代人。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9-7 11:46
关于颛顼城的零星记载:
《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外纪》曰:颛顼,自穷桑徙帝丘。于周,为卫。
《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谓之帝丘。
《地理通释》:颛顼,都卫。为帝丘。后,徙高阳,称高阳氏。
《一统志》:高阳城,在保定府城东南七十里,城周逥九里,相传颛顼所筑。又有颛顼城,在河间府任丘县,废鄚州东北。邢子顒《三郡记》云:‘颛顼所造,是始封时,高阳在杞县。既有天下,亦有高阳在保定,及任丘。凡三也。’
《一统志》:‘高阳城,在开封府,杞县西二十九里,是也。’
《郡县志》曰:‘高阳,故城在汴州,雍丘县西南二十九里。
《山海经•北山三经》里记载说:“……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

从《山海经》所记来看,颛顼如果自穷桑迁商丘,则颛顼最初所居的穷桑位于滹沱源头泰戏山西南,即今山西中部。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9-7 12:26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9-7 10:06
校正永甫兄一点误解。

颛顼帝所建鄚阳城只是莫氏其中一种来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见解。莫氏主源有三支(注 ...

国胜爷说的有理,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莫氏历史。观点可以不同,但不应轻易成为门户之争。客观来说,姓氏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一个存续时间较长的姓氏,其源头绝非单一可循。主观来说,每个人对先祖认知不一,就算是一脉所传,析居异地时间久了所记流源亦异。千年万年过去了,能流传下来的只限于典籍、史书、方志及墓志等,没有的也就没了。一从这点来看,寻根探源意义不大,充其量不过是利用现有的历料等尽量清晰地还原某一支系的历史。其效果倒不如世莫组织族人,集中到一个地方,祭祀共同的人文始祖。
引用 辽宁莫永甫 2016-9-7 17:25
欢迎国胜兄前来讨论,对于你提供的资料十分感谢。十分赞成国胜兄的观点,多讨论,多工作,多做事;少空话,少否定,少讥讽。
引用 辽宁莫永甫 2016-9-7 17:28
欢迎茅二兄,提供的多条资料很好。我十分赞成大家多研究,多写稿,多讨论。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9-7 17:43
西汉高郭侯国国都遗址

高郭侯国国都遗址是一座战国至西汉时期使用的城址。高郭侯国国都位于河北省任丘市青塔乡后赵各庄村村北,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城址平面略成方形,东西长546米,南北宽428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墙基宽度约2米,城墙外侧有城壕一周环绕。在城址周围分布有不同功能的居住遗址、墓葬区等。史料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间献王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节侯,置高郭侯国,共传四世历五侯。

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间献王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节侯,都邑在原虢邑(今任丘城西十六里)。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久长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嗣爵,是为孝侯。以后,项侯刘菲、共侯刘称、哀侯刘霸相继嗣爵。哀侯刘霸死后,因无嗣,其弟刘异众于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被接续封为鄚侯。至此,高郭侯国绝,共传四世历五侯,约56年。

出土文物:

随着考古深入,考古人员陆续在城墙不远处出土了大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陶纺轮、铜镞、甑等可辨文物。

瓮棺葬是指用陶容器作为葬具、埋葬在地下的一种埋葬形式。在我国,瓮棺葬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出现,广泛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作为埋葬未成年儿童的方式仍在一些地区流行,成为当时颇具特色的一种埋葬形式。

陶纺轮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是一种用灰陶或红陶制作的纺线工具,略呈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随着制陶业的不断进步,陶制品已突破了日常生活用具范围,向更广阔的领域伸展。到战国时期,陶土制成的纺织工具开始作为冥器随葬。

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配合远射程兵器弓弩使用。"铜镞的出现,说明当时城墙已经有士兵站岗放哨,通过研究这些兵器,可以了解当时的兵器制造技术和能力。"陈伟说,如果在接下来的考古中,能够出土筒瓦、板瓦等战国时期遗物,就解决了城墙的始筑年代、废弃年代、建筑方法等问题。

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在陈伟看来,通过研究这些生活用具,可以推测出当时高郭侯国的经济实力和耕作技术。因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大变革的时期,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变革的程度不同,但生活用具的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这次出土的文物中还没有发现刻字的文物,随着考古继续开展,出现带有文字的文物也不是不可能。高郭侯国虽然仅存在了五十多年,但对研究战国到西汉时期各诸侯国历史有很大价值。

SXRB201409151152000429284965622.jpg


解读

一、关于鄚国虢邑

任丘县古称鄚县、鄚州。鄚县历史上包括今天的任丘市及北方高阳县。汉朝高郭侯国位于原鄚县,其地名来历则源于颛顼帝高阳氏及周朝虢邑。周朝虢公一族改姓郭氏,所居为郭城(王城周边地区称郭城),加上高阳氏族人,所以就称高郭城,汉朝则置高郭侯国。所以,我在别的贴子认为周携王即位于“虢”、被杀于“虢”,其位置就在这个鄚国虢邑。


二、关于汉朝鄚侯

至于说汉朝鄚侯,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汉书》所记鄚侯,存在很多错误。《汉书》记载:“高郭节侯,河间献王子,四月癸卯封,薨。 孝侯久长嗣。顷侯菲嗣。共侯称嗣。哀侯霸嗣,薨,亡(无) 后。鄚,元延元年(前12年,距王莽篡汉20年),侯异  众以霸弟绍封”(见《汉书。王子侯表》)。因为断句问题,历代史家认为,有个叫“刘异众”的人以刘霸之弟的名义袭封鄚侯。但对西汉末年的这个鄚侯国,却历来传承不清,不知其存世有多久?国度范围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后裔又有什么人?


实际上,同是《汉书。王子侯表》中另有一人名叫刘异众,但他不是刘霸之弟,而是刘霸的祖父辈,且早已被封为樊舆侯。刘霸是河间献王刘德6世孙,而刘异众则是中山靖王刘胜4世孙。刘德与刘胜同为汉景帝子,汉武帝的同辈兄弟。如此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存在两个同名、同姓、同宗祖、同样封侯的刘异众。如果同为一人,则身兼两侯,于封爵制度不合,且辈份不合、年代不同。同时,河间献王刘德死后,《汉书》记载其四子竟然于刘德死后61年才封侯爵,其年龄也至少有八十岁了。由此可见,《汉书》记载必存在很大错误。


刘德与刘胜的世系传承如下:1)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三子。第一代高郭节侯刘瞌,河间献王子。然后孝侯久长嗣,顷侯菲嗣,共侯称嗣,哀侯霸嗣。哀侯刘霸为第五代高郭侯。2)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庶子。第一代樊舆节侯刘修,传子炀侯刘过伦,刘过伦传子思侯刘异众,刘异众传子顷侯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即第五代樊舆侯。公元8年,王莽篡位,刘自予被削去侯爵,贬为庶民,樊舆侯国废除。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应读成这样:“鄚,元延元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大意是说,鄚侯封于元延元年,异姓侯爵,众以其为刘霸之弟袭封。因为鄚侯是异姓侯爵,不属刘氏宗室,所以《王子侯表》不再记载他的国度传承情况,也就导致后世对这“鄚侯国”一无所知。又因为这个侯爵是由异姓绍封,所以侯爵由以前的“高郭侯”改称“鄚侯”。而这位“鄚侯”,我个人怀疑可能与莫姓有关。20年后王莽篡汉,“鄚侯”则可能改封“钜鹿侯”,而原鄚县则由助王莽篡汉有大功的说符侯袭封(也是鄚县人,因解说符瑞,助王莽篡汉而立功),鄚县也改称言符县。东汉建立后,废除一切汉平帝至王莽时期的封爵三四百人,鄚侯、钜鹿侯也就不被记载。


为什么异姓鄚侯会以高郭哀侯刘霸之弟的名义袭封侯爵呢?这其实与王莽推行的复古政策有关。王莽专权时期,儒家提倡祖先崇拜,极力推崇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古圣先贤的伟大功迹。于是,社会上就兴起一股世家大族、达官勋贵与三皇五帝、夏商周王朝嫡传血脉后人通婚结亲的风气,同时征辟提拨这些历代王朝后人为官。姬姓莫则可能于这个时期以刘霸内弟身份被封为鄚侯或钜鹿侯。这个时期,仅《汉书》所记就有周朝后人姬党被封为卫公(王莽新朝时改封章平公,国宾),汉平帝时周公后人姬宽被封为褒鲁侯,王莽新朝时姬相如封为褒鲁侯(由此改姓公孙),姬就封为褒鲁子(公孙相如后裔)。。。。。。至王莽篡汉时,前后被封公侯爵位的历代王朝、古圣先贤后人便有数百人之多。东汉建立后,以王莽专权及伪篡,所以《汉书》对汉平帝起所封爵位全部不录,致令后世失传无考。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9-7 17:59
本帖最后由 东莞莫国胜 于 2016-9-7 18:00 编辑

以下《汉书。王子侯表》中两个“刘异众”的不同记载,充分说明“鄚,元延元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应该释读成“鄚,元延元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

360截图20160715154248015.jpg
360截图20160722164925328.jpg

引用 辽宁莫永甫 2016-9-7 18:05
有个古莫县、古莫州的提法,不知古莫县、古莫州的年代。顾栋高先生著有《春秋大事表》,里边可能有春秋各封国的记载。看里边有无莫州的信息。
引用 辽宁莫永甫 2016-9-7 18:07
不知国胜兄有没有《春秋大事表》一书?
引用 茅山莫二 2016-9-7 22:51
本帖最后由 茅山莫二 于 2016-9-7 23:15 编辑
东莞莫国胜 发表于 2016-9-7 17:59
以下《汉书。王子侯表》中两个“刘异众”的不同记载,充分说明“鄚,元延元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应该释 ...

《汉书.王子年表》:元延二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鄚。应解读为:元延二年,侯异众以霸弟绍封于鄚。

汉景帝子刘德初封为河间王,至七世刘尚于公元八年废止。刘德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侯,历五世至刘霸,霸早亡且无后,霸弟刘异众因此继承霸的爵位,成为鄚侯,刘绍死后,其子刘发继立后被免(于公元8年)。

哀侯霸嗣,薨,亡(无)后。刘霸谥号为高郭哀侯,可见,元延二年刘霸病逝时未有子嗣可继承侯爵。绍封指的是由绝封者的子孙或亲族成员袭承原爵主爵位的一种继承方式。

汉书王子1.png 汉书王子2.jpg 汉书王子3.jpg 汉书王子4.jpg 汉书王子5.jpg


引用 莫发润 2016-9-8 00:26
东莞莫国胜: 校正永甫兄一点误解。颛顼帝所建鄚阳城只是莫氏其中一种来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见解。莫氏主源有三支(注意,我是说“主源”):一为颛顼帝居于鄚阳城的子孙,姓 ...

邢莫氏是鲜卑族,国胜兄却把邢莫氏拆分妄生异议?
引用 东莞莫国胜 2016-9-8 16:56
节录《春秋大事表》(本人点校,错误难免):

易州
  今易州为燕之下都。《记》曰:易者,燕桓侯之别都。又曰:燕文公迁易。二君皆在春秋时,是燕之有易,犹夫晋之曲沃、齐之髙唐,以先君所常居,而谓之下都。
  又,燕昭王筑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子丹踵其迹,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是其地也。
  又,《寰宇记》燕召公始封,即今涞水县,后徙于蓟。

  河间府
  任邱县为燕濡上地。昭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盟于濡上。杜注:濡水出髙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鄚县在今任邱县境,则濡上当在今安州任邱间。
  《皇舆表》以景州为晋条邑。《左传。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案:穆侯时,晋地不应到此,疑未敢信。

  天津府
  今沧州境有燕虢地。昭七年,齐侯次于虢。杜注:虢,燕境。即此
  庆云县为春秋时齐之无棣。案:杜氏《通典》盐山,春秋时之无棣邑也。元分其地,置两无棣县,一属河间路之沧州,一属济南路之棣州。明改河间之无棣为庆云,改济南之无棣为海丰。葢二县皆与盐山接壤也,今庆云属天津府,海丰属山东武定府。

真定府
  今府治西北四十里有鲜虞亭,为春秋时鲜虞国。《左传》亦曰中山。
  晋州治为鼓国,又州东南为春秋时昔阳。昭二十二年,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昔阳即鼓子都。
  藳城县西南七里为肥国。昭十二年,晋灭肥即此。栾城县为晋栾邑,栾武子所封。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即此。
  平山县为晋蒲邑,在真定府西九十里。

查看全部评论(55)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