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莫氏文化 文物古迹 查看内容

央视四套走遍中国之神秘庄园——莫氏庄园

2012-7-31 11:51| 发布者: 莫经山| 查看: 5597| 评论: 11|原作者: 常州莫文宁

7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莫高阳 2011-7-8 11:20
本帖最后由 莫高阳 于 2011-7-11 17:00 编辑

http://news.cntv.cn/program/zoubianzhongguo/20110705/114781.shtml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5:41
本帖最后由 莫高阳 于 2011-7-9 05:43 编辑

     李叔同《李庐印谱》刊印。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文涛,后易名成蹊丶广平,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常署朽人。平湖人。民国八年(1919)于杭州虎跑大慈寺削发为僧。佛学丶文学丶诗词丶音乐丶戏剧丶美术丶书法篆刻等皆臻超诣,着作等身。三月,李叔同与黄宗仰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此为中国最早的书画团体,并每周出版一期书画报。
        胡士莹生:胡士莹(1901-1979),字宛春,室名霜红。幼承家学,其书法初学赵孟,中年以后专力学钟繇丶王羲之。能书真丶草丶隶丶篆各体,尤以小揩和行书最工,平生作品也以小楷见多。并从事小说丶戏曲丶通俗文学研究40余年。有《话本小说概论》丶《词话考释》丶《霜红词》等论着。
       陈巨来生:陈巨来(1904-1984),别号安持丶牟道人丶石鹤居士,书斋名为安持精舍。平湖乍浦人。刻印初得乡人陶惕若(原名善乾)发蒙,后师从赵叔儒,一生刻印三万余。有“元朱印近代第一”( 赵叔儒)之誉。着有《安持精舍印存》丶《安持精舍印话》丶《古印举式》等。      
           严肃容生:严肃容(1905-1960),晚号常默道人。平湖人。工书画篆刻。   
       莫兆熊卒:莫兆熊(1856-1905),字放梅,号公复。平湖人。能诗善琴,工书画篆刻,书法得赵孟俯神髓。着有《云浦草堂诗存》。今平湖“莫氏庄园”为其1890年所建的园林宅弟。
        《鸳湖四山印集》由上海西泠印社辑拓成书,孙三锡(活动于清代道光年间),字桂山,一字桂珊,又作桂三丶子宠,号华南逸史,别署碧壶生。平湖人,晚年居海盐。书法以篆丶隶见长,治印宗浙派,曾为。着有《唐昭陵碑考》。  
      1905年王善兰生。
1906年俞元龙生。
1907年吴一峰生。
1910年沈年润生。   
    许奇光生:许奇光(1912-1997),号白凤。平湖乍浦人。善诗词,工篆刻。有《亭桥词》丶《丁卯庐诗》。   
       1914 民国3年 甲寅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创立“乐石社”,并任社长。(后改名为“寄社”)     
    五月,沈曾植为平湖葛金烺编《爱日吟庐书画录》作序。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成立,吴待秋被推荐为名誉副会长,平湖许铸成参加青年画会。          李叔同为准备出家,将部分书画丶印章丶书籍等送丰子恺,丰将这批珍品雇船运回桐乡珍藏,后与缘缘堂一起毁于日寇轰炸。         八月,李叔同应范古农之邀, 赴嘉兴精严寺 ,两个月清检经籍。并在嘉兴留下许多珍贵墨宝。李叔同主编《太平洋书报》,发起筹组文美会,编印美术杂志,其中辟有金石书画专栏,刊载古今名作。
      陈巨来拜于赵叔儒门下。  
      葛书徵藏印《传朴堂藏印菁华》成书,有童大年题签,吴昌硕题扉,罗振玉序,葛书徵自序。    葛书徵(1892-1963),名昌楹,字书徵,号晏庐,别名竺年。平湖人。出身书香,浸淫家学。能书,善鉴别,得家传富收藏。尤好印章,举凡古玺丶汉印以至明清以来着名篆刻家的作品,无不着意收集。辑有《传朴堂藏印菁华》丶《晏庐集印》丶《丁丑劫余印存》等。   
   潘德熙生:潘德熙(1926- ),号味琴丶瓶研斋。平湖人。师承钱瘦铁,善篆刻丶篆书丶隶书。   
      八月,李叔同为丰子恺题“缘缘堂”横额。      
     吴淦卒:吴淦(1869-1928),字丽生,号菊隐。平湖乍浦人。善书画金石,工篆刻。          1929 民国18年 己巳陈巨来辑《安持精舍印存》由西泠印社出版。     
     严子和卒:(1882-1930),平湖人。能医善针灸,喜篆刻,精细朱文           六月,平湖县政府通会公安局及各区公所,对于本县所有历史学术之古物以及书画碑帖丶古迹名胜照片等广为收罗,送南京古物保存所保存。          32年葛书徵辑吴让之丶赵之谦刻印成《吴赵印存》十册,多系晚年自用印之精品。   
    1931年潘琅圃丶金文石参加檇李金石书画社雅集      
      高廷梅(1867-1932)原名廷槐,字山亭,别号晚翠。平湖人。光绪二十三年进士。善吟咏,工书法,喜写梅。      
    1933 民国22年 癸酉:葛书徵与丁辅之丶高络园丶俞荔庵同辑《丁丑劫余印存》。上起文征明丶文彭父子,下至民国叶玉森丶高迥共计273家,印作1900余方。
  1937年,西泠社员葛昌楹家遭受日军战火,拥有40多万卷图书和2000多枚印章的藏书楼传朴堂化为一片废墟,只剩了葛昌楹在硝烟中抢救出的数百枚印章。     
     金赓清卒:金赓清(?-1941)字怀秋。平湖人。工书法,宗北朝魏碑,受教于康有为,深得赞叹,并力荐为沈曾植门下,造诣益深。性孤,书法不轻易授人。
     李叔同卒。         葛书徵与胡淦(佐卿)同辑成《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十二卷,共计205 家。   
     陈巨来辑《盍斋藏印》由西泠印社出版。 陆维钊着《中国书法》由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陆维钊(1898-1980)晚年常署劭翁。平湖人。能篆刻,工书法,擅篆隶,结体开张,笔势险劲 。1962年在中国美院主持创办书法篆刻专业,为我国培养高等书法篆刻人才的奠基人。1949 民国38年 己丑 陆维钊为故乡平湖新仓镇国药店题“韩康遗法”匾。   
  1950年金兆藩卒。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5:47
来源:万松山房博客 http://blog.hq1h.com/?123 ,与电视里介绍的有所不同,电视里只讲到莫兆熊是一位富豪商人,捐过官,没提到“能诗善琴,工书画篆刻,书法得赵孟俯神髓。着有《云浦草堂诗存》”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5:55
  走进莫氏庄园陈列馆的前门,门厅两旁有清朝官衙的仪仗牌,上写“肃静”、“回避”、“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等,它表明了宅主人的官衔。以前曾说,这是莫放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化24万两银子买来的官。至于这“24万两银子”的出处,据说是当年莫氏庄园作为阶级斗争教育场所解说词中的。我觉得那种解说词多有不实之处,于是就此作了一番探究。
  清朝从土地、人口上征收的赋税,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所以朝廷每年的收入大体是个定数,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这样碰到特殊情况,如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没钱怎么办?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俗话就是卖官,这也是前几朝代就有的做法。清朝捐纳制度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统一管理。由户部捐纳局主管,捐得的钱统一交户部国库,后来省里也留下一部分,但都专项用于赈灾、水利、军事等。有些官职不可以捐,如礼部、吏部是管教育和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不能捐。京官尚书、侍郎这一级不能捐,郎中以下可以捐。地方的官员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不能捐,道员以下可以捐。捐纳者也要有品德和一定的学历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给他开清白证明。第二,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以乾隆三十九年为例,道员四品官16400两,知府四品官13300两,知县七品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级八品980两。这个价格是有变动的,到后来价钱就落了。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第三,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真正任职的少。第四,越捐越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便使捐纳泛滥。在晚清,除了读书人捐纳外,大工商业者捐官也比较多。当时的中国,官本位观念十分厉害,只有当官才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能光宗耀祖。所以许多人有了钱后,就想当官,或者至少有个官衔。再一个原因就是工商业者在经营中,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选择了捐官的办法。

  我国在上个世纪初,一开始就遭遇一场巨大的灾难。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接着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一条是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这一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命运,宣布实行新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停止捐纳。但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谕令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推行新政经费无着落而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生员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捐纳再次大泛滥。莫放梅的官衔也正是在这一年买来的。

  清代建置,省辖道,道的最高行政长官称道台;道辖府,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府,知府的官衔一般为从四品;府辖县,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县,知县的官衔一般为正七品。州的建置在清代不多,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州;省直辖的州称为直隶州,直隶州知州的官衔略低于知府,一般为正五品。莫放梅捐的是江苏直隶州知州,按上文所说光绪二十六年的捐官价钱,他捐出的银子应该是三千多两;考虑到还有个“钦加三品衔”的破格待遇,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000两。一两银子当时可兑换一个半银元,三千多两银子约可换5000个银元。那年代平湖每人每月的工资水平大体是:农村男工4元、女工3元,城镇商业店员8至12元。可见即使是5000银元,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

  莫放梅捐的官只是一个虚衔,他也明知不可能真正做官的,只是以此来提高自己及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已。但当时的平湖士绅对这种买来的官衔并不看重,民国十四年(1925)修的《平湖县续志》在人物卷中写了莫放梅,一段话70多个字,只说他长于画兰,博收名人书画等,只字未提他曾有的官衔。[来源] 平湖网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6:01
江南故宫--平湖莫氏庄园
文/雨蔚
        一座民宅能拍出《红楼梦》、《聊斋》、《家 春 秋》、《原野》等近200部电影、电视剧;一座形状看似很普通的江南庄园——平湖莫氏庄园,竟有着“中华民居一绝”、“江南第一大庄园”和“江南故宫”等美誉,我想除了它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建筑艺术和科学工艺之外,一定还有着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内涵。
        初秋的江南,天朗云淡,菊黄枫红,微寒的风中还残留着一丝淡淡的桂香。一条东西流动的小河,欸乃悠扬,桥影荡漾;一座梯型的双面石埠,尽显当年的繁华,残缺的古帮石岸上,还隐隐透露着一丝曾经的商烟官气;一条如洞箫般幽深绵延的小弄,青石陈旧破败,斑驳的是一份岁月的记忆和沧桑;4盏高高悬挂略带风尘的大红灯笼,三开间的黑漆威严的大门,需要费点劲才能跨过的麻石门坎,以及扑面而来的“肃静”、“回避”的虎头仪仗牌和顶戴花翎,使我恍如踏进了某部电影或电视的片段里,虽然《红楼梦》中林妹妹的纤影早已化成一缕桑烟,消散在后花园的紫竹林中,但《家》中梅表姐的轿子却依然停在西厢的窗台前。我不知道《大屋里的丫环们》是怎样在一片《梧桐雨》中走进《原野》而《浪迹天渊》的,是在吴贻弓的《百年悠悠》后,化成了《画魂》,还是依然在演绎着《相约来世》的《别也难》,我想这唯有那些独具慧眼的导演以及《江南怪杰徐文长》才知道吧。
江南故宫之由来
        莫氏庄园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南河头东隅,是一座大型封闭式第宅建筑群体,由清至今已跨越了3个世纪。就历史文化而言,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建筑艺术结构上,以有限面积营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集园林与民居之精华于一身”,既有苏州园林厅堂之秀美,又融传统民居之朴实、典雅;在陈列布置上,融书画、古玩于一炉,集紫檀、红木等精品家具之大成;在科学工艺上,汇砖雕、木刻、堆塑于一身;并以完整的建筑群体、精妙的园艺居趣、丰富的古物旧器和典型的建筑风格为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国内外一些著名建筑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莫氏庄园“端庄中见高雅,正统中求变化,小巧中现玲珑”,简直就是故宫的精华、浓缩版,莫氏庄园--“江南故宫”,因此而得名。
        莫氏庄园最早称“莫放梅地主庄园”,是清末官僚地主莫放梅祖孙三代的住宅。莫放梅,祖籍福建,其父莫琴楼,早年在上海、乍浦经营木业,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青年时的莫放梅是一个热衷于科举,并且一心想在仕途上作出一番伟绩来的有志青年,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诸多封建伦理的约束,使他不得不放弃热衷的科举与仕途,并逐渐被“财”所迷惑,最终成为了雄霸一方的大地主。中年后,莫放梅积累了巨万资金,先后在浙江的平湖、嘉善、海盐、上海的金山等地占良田6100余亩,同时开办米行、钱庄、布店和入股电厂,于是一个属于莫氏的财富王国的雏形在莫放梅的脑海中酝酿而成了。
        为了固守住这份财富,莫放梅一方面加快了他这个王国--莫氏庄园的建造步伐,另一方面,他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官场、仕途拓展,因为对于莫放梅来说,仕途永远是他心中的一个“痛”。1897年,41岁的莫放梅购进8户民房地产,在平湖城关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开始了他的王国--莫氏庄园的营建工程。整个工程历时3年建成,花费白银18万余两,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77间,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整座庄园座北朝南,规模隆重,气势宽宏,主体建筑以一条中轴线形成三座四进之势。左为门厅、祠堂、帐房、花厅、佛堂、厨房,中为轿厅、正厅、退厅、堂楼厅(包括卧室和女厅);右为花园、书房、卧室以及廊棚组成。在庄园建成后的次年,即光绪26年,莫放梅为了圆自己的仕途梦,同时也是想给自己的王国增添一把“保护伞”,于是他不惜血本,化了24万两白银,捐买一个有衔无权的“候补江苏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二品封典”的三品官衔。至此,这座半是官邸、半是民居的莫氏王国才算真正形成了。
建筑中的封建伦理及艺术
        左右对称、前后错落、前堂后寝是莫氏庄园的建筑特色,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格局排列,它所刻画的不仅是当时社会阶级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均衡对称的宗法伦理观念,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严格尊卑、等级分明的人伦理念和历史文化特点的一种渲染。
        穿过门厅往西折便是仪门,因避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仪”字,故又称为“塞门”。这是一座精雕细刻、气度不凡的水磨砖雕门楼,两扇重约千斤的楠木大门和70厘米高的门槛,暗示着主人权贵豪族的显赫门第。门厅的底座镶配着一对游龙戏珠抱鼓石,门罩的顶端是两条衔着屋脊的金龙,塑着蝙蝠、万年青、才子花的砖雕瓦当顺着门罩上檐一字平铺,门额的前后中央分别镶嵌“德正应和”和“金镂垂基”的灰底蓝字匾。在蓝字匾的上下左右,又分别雕塑着传统的“福、禄、寿”老寿星和象征吉祥如意的蝙蝠、梅花鹿和寿字,以及象征高雅圣洁的“梅、兰、竹、菊”。同时《三国演义》中“古城相聚”、“桂印封金”、“桃园结义”,民间鲤鱼跳龙门,神话中八仙所用的法宝--暗八仙等,也被主人雕刻在门罩上,但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还是活灵活现的神话传说,都带有极明显的儒家道教的思想烙印,同时封建伦理的“忠义”道德观也是触目皆是。跨过“塞门”,与轿厅相对的是一块座南面北正中雕塑着“鸿禧”二字的照壁,在古建筑中一直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的等级之别,故此内屏的布置也显得十分得体稳妥。
        轿厅是作为迎宾送客、停轿备茶之所,抬梁式结构的厅堂显得既简洁又明快,特别是朝南一字排开的落地雕花长窗,给人一种空灵透明的感觉。摆放在左侧的官轿和右侧的民轿子,将庄园主人莫放梅耗资24万两白银所捐得的“有衔无权三品官”的特殊身份刻画得一清二楚。虽然圆柱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泛叶云布映波瑕熙”的对联可以看出主人的一份悠闲和淡雅,但内屋墚上的两块镶金蓝面的“覃思”牌匾,又让人触摸到了主人那份三思而后行的谨慎。
        正厅置于中轴线的中央位置上,左侧是天井、花厅、佛堂、厨房和婴山小园,右侧是花园和书房。正厅“春辉堂”是主人议事、典礼和应酬交际的活动场所,故厅内的建筑显得十分端庄厚重,3间九开间的朝南大厅,气度不凡。20扇高一丈一尺一寸的落地雕花长窗,上半部为表示吉祥万德的“十”字(梵语)窗棂,下半部雕刻着寓意为福、禄、寿、富、贵的蝙蝠、仙鹿、寿字和牡丹花图案,显得既富丽堂皇,又典雅古朴。厅正中央上方,是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春辉堂”巨扁,匾额下方是“福、禄、寿”的中堂画轴。两侧柱上的楹联,为清同治状元、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所题。(未完待续)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6:01
(接上楼)
     因为《长恨歌》的一幕重头戏正在开拍,所以我便向堂楼而去。堂楼作为家族主要的生活起居场所,建筑十分注重实用和人理次序规范。堂楼为二层建筑,楼上为家眷的起居卧室,楼下设有女厅,专供女眷应酬活动之用。清代大文豪梁同书“叠鼓夜深垂镫清浅,写经窗静觅句堂间”的楹联,就是莫氏堂楼的那份清静和淡雅的真正写照。将女厅安置在三座四进的最后一进中,既是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外女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了传统伦理对妇女的约束和限制。花厅,类似于邀朋集友的客厅,在待客规格上稍逊于正厅,礼制上随意多于约束,多为亲朋会集之所。花厅的落地圆门风采独具,以六角形棂格榫接而成,灵巧中不失雅致。陈列其间的成套清式什锦大理石屏背红木家具古色古香,雕工细腻的红木圆桌设计巧妙,桌面可左右旋转,可谓匠心独运。出自著名书法家张廷济、何绍基之手的对联,率易中更显秀色,使厅堂儒风习习,珠联璧合。
一木一石总关乎情
    《说园》中云:“中国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云:“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所以,在传统造园手法上,“一木一石,总关乎情”,拳石勺水,竹木花草都是抒发情感、思想交流的一种手段,是诗情的渲泄,画意的再现,意境的寄托。莫氏庄园群体建筑之所以能赏心悦目,在相当程度上,是得力于其花园的巧妙布局以及它的意境及气氛的渲染。
    我越往里走,越被这有点市侩却又不失儒雅的闽籍大地主--莫放梅的文化修养和建筑理念所折服。虽然他身为江苏直隶州侯补,官为三品,但他整座庄园却丝毫没有旧时官僚府第的那般浮华和炫耀。因此莫放梅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很有头脑又很有分寸的商人,他不仅深谙聚财敛财之道,同时也明白花钱捐来的官和正规科举所得的官衔之区别,所以在整座庄园的营造布局上,既突出了他商与官并存的特殊身份,又没有什么官邸幕府之气。其精巧而完整的布局,典雅而古朴的风格,精美而细腻的雕饰,名贵而考究的摆设,堪称江南独步。
    “这里是林黛玉魁夺菊花诗所在,那是史湘云醉眠芍药之处……”一进花园,管理员就向我介绍起来。前花园以各种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为主体,并衬以流动的池水和疏朗的竹林、金桂、黄杨、芭蕉、蜡梅等花草。身临其景,一柱柱耸立的石笋,一块块神态逼真如狮、犬、雁等状的奇珍异石,细细品位,如置身于旷野之中,听狮吼虎啸;又似归隐田园,小桥流水、鸡犬相伴;更似凭海眺望,雁落平沙,俯仰间移天缩地,意境纵深,顿生乾坤只在咫尺之间之感。后花园坐落在书房后侧,左侧紧依曲廊--“清风明月之廊”,园中置有一集“瘦、漏、透、皱”之美的太湖石,将花园一分为二。园前金桂迎秋飘香,黄杨沐春袅袅;园后腊梅暗香浮动,雨中芭蕉婆娑。同时,前后花园凭借回廊的连接与书房形成了一个文化、艺术和自然氛围相融相应的园林建筑,并用博古架将前后书房镶嵌在两个花园之中,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光线前后贯通书房之势。特别是书房内的红木家具、文房四宝、琴画诗词、古玩书案,屋檐上的雕塑,回廊前的彩饰,以及紫檀色的窗框、明净的小格玻璃窗,再配以花园内嫣红翠绿的花木、金鱼悠闲嬉戏的水池、幽静曲折的小径、玲珑奇异的假山、湖石,使人犹如置身于一个静谧幽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之中。真不知道是自然装饰了庄园,还是庄园点缀了自然。
    漫步在粘满青苔方砖的铺地上,驻足在画栋雕梁的回廊前,目睹沧桑残留在屋檐门厅前的风尘,聆听着岁月之风吹打着窗台的声音,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沉默中已经与这古老的建筑完成了一次彼此间默契的交流。而它--莫氏庄园,也不再是一座纯瘁的江南晚清封闭式庄园,不再是一个常常用于拍摄古代或近代影视剧的摄影基地,而是一部汇蓄着江南文化意识和传统建筑艺术思想的古建筑群史;是一首挽乐与艳曲相绕相缠的凝固音乐;是一幅画尽世态沧桑变化的历史长卷;是一本极具教育和历史意义的综合百科全书。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6:05
本帖最后由 莫高阳 于 2011-7-9 06:06 编辑

嘉兴 《莫氏庄园》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5:43)
  编导:袁惠敏 摄像:郑斯宁
  莫氏庄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江南六大名园之一,是平湖惟一保存完整的晚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园林。隔河观望,百年后的莫氏庄园如今依然保留几分富贵几分庄重,让人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的气势。如今时过境迁,百年老宅在沉寂中似乎还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往事。百年前庄园的主人究竟在这里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大宅门内又上演了怎样的人事沧桑呢?
  照片上的男子就是莫氏庄园的主人,他叫莫放梅,据说当年为了建造这个庄园,莫放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仅筹划就花了七年的时间,策划完成后从老家福建请来能工巧匠历时三年才建造完成。
  莫放梅是福建人,他为何要在浙江的平湖建造这么精美的宅子呢?他是怎样来到平湖的呢? 这就要从平湖的历史说起了。
  从地图上来看,平湖位于浙江省的东北边缘,南临杭州湾,北与上海交界。这里的乍浦港也就是现在的嘉兴港在宋元时期就成为重要的海运和军事港口。由于平湖河运海运的便利,元朝时期在这里设置了市舶司,外国的商船和来自广州丶福建的商人经常在此贸易。这种贸易在明朝时期由于海禁一度中断,清康熙年间,解除了海禁,恢复了海上贸易。据记载乾隆丶嘉庆年间这里的海上贸易一度达到鼎盛。
  据说当时乍浦港的航线是很多的,包括东南亚各国,当时日本在正德年间颁布了一个法令,只允许几个港口有对日贸易权,当时上海港跟乍浦港成为中日贸易的中心港,所以当年许多来自南京丶宁波等各地的商船,都要要先到乍浦,然后再到日本。
  采访:平湖史学家 蒋苍苍
  平湖的乍浦港是杭州湾北岸惟一的出海海港,也是一个历史名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以后,乍浦港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主要港口,乍浦港在国内贸易中地位也十分突出,其中最主要的大宗进港货物就是木材,当时乍浦海塘内外木材堆积几十米高,称之为木山。这些木材主要来自福建省,一批福建的木材商人,因此还迁居到乍浦,平湖墨氏的祖先,也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优越的贸易条件,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汇聚到平湖,平湖因此繁荣而又富硕,此时的平湖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金平湖。莫放梅的祖辈就是那个时期来到了平湖,开始了莫氏家族最原始的创业。
  采访:平湖文史专家 蒋苍苍
  平湖莫氏是在清康熙年间迁居到乍浦的,当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福建木材商人,传至五世也只是生活小康,到了第六世的时候,也就是莫放梅的父亲那个时候,遇上了太平天国失败,江南沿海战后重建的机遇,木材需求量大量增长,莫氏家族抓住了这个机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在前辈的丰厚积淀中,莫放梅继续着艰苦的创业,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在平湖丶福州丶上海开了三家木行,把附近的木材经过乍浦的港口中转销往各地。
  莫氏庄园陈列馆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莫放梅是一个很懂经营的人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多人把土地看得相当重要,莫放梅看了时机投资买地,广置良田,几年下来就买了六千多亩土地,成了平湖有名的豪绅。
  1890年,莫放梅在鸣珂里父亲的旧居旁,又进了八户人家的六亩的田地, 耗资十万两白银终于建成了鸣珂里新居——莫氏庄园。
  采访:平湖文史专家 蒋苍苍
  这里是当时平湖富人聚居区,在清朝的时候叫名可里,它的北面,过去就是平湖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这条河实际是一种护城湖的性质,南湖,后面还有北湖,环城的护城湖,这里风景也比较好,离繁华的商业区也比较近,又幽静,所以当时平湖的许多富家大户都在这里.
  当年曾经繁华一时的鸣珂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是平湖再普通不过的百姓,但对于这里曾经的发生的故事许多老人还有着深深的记忆。
  乍浦港成就了金平湖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成就了像莫氏庄园这样一批江南名园。
  水乡的古宅一般是临水而建,但一般来说在后门设船埠的比较多,像莫氏庄园这样在正门设船埠,比较少见。
  走进莫氏庄园 ,我们被莫氏庄园门厅中的肃静丶回避这些只有官府才有的这些硬牌执事给迷惑了,他们家不是做木材生意的吗?怎么变成官府了呢?看来其中定有缘由。
  采访:莫是庄园陈列馆 王维军
  “有了土地以后,这墨家又开始想,如何在当地提升自己的身份跟地位,就开始向光绪帝买了一个官,捐官,所以我们在正门的位置看到有卿家三品衔候补江苏之隶州知州,这些应该说官府里才可以出现的那些仪仗,这正是当时墨家买官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跟地位,陈列在门厅左右,说到墨家买的官应该算也不小,卿家三品衔,相当于副省级的级别,我们看牌头上写着有候补两个字,因为他那个官是候补官,有那个官衔没有这个权力,但是可以享受一些待遇,出去可以穿官服,坐官轿,同样也可以鸣锣开道 。”
  虽然是一个三品官,但牌子上写着江苏直吏之州,莫放梅的家在浙江平湖,为什么会买一个江苏的官呢?
  采访: 莫是庄园陈列馆 王维军
  这个牌子上写着,江苏之隶州知州,有些都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浙江这个地方上面有江苏两个字,我们知道清政府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满族的统治阶级,当时为了防止汉人对他政权不稳固的影响,所以对汉人买官的就采取一种约束机制,当地人不可以在当地做官,要回避,吏部抽签,抽到什么省份到什么省份,墨庄主抽到一个江苏,所以在牌子上写着候补江苏之隶州知州。
  当年求官若渴的莫放梅留下的如今依然完好清朝官帽和当年坐过的花轿已经成为一种陈列,当年头戴顶戴花翎的画像却已布满灰尘。但无论怎样,这些都见证了当时的主人曾经一度显赫一时的地位。看到这些,不能不让我们对清朝那段有钱就克买官的历史感到滑稽可笑。
  采访:平湖文史专家 蒋苍苍
  清朝的捐官正式名词叫捐纳,它开始于康熙年间,它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捐的,它有一定的资格,并且朝廷规定,只有军需,救灾,海防等等这些事项,朝廷缺钱的时候才开捐,到了清晚期捐官越来越烂。
  据说莫放梅捐了这么一个候补三品官以后,一直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名至实归,真正拥有三品官的权利,只可惜到他69岁死去也一直也没有补上这个缺,留下了一个终生遗憾。
  从莫氏的家谱上来看,莫氏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这样他们在当地的政治地位就相对低了许多。捐官以后的莫放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就在门厅设置了这些肃静回避执事牌。虽然没有实权,出去也是可以举仪仗牌,鸣锣开道,享受一些特殊待遇,这样的阵势足以使莫家在平湖显赫一时。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快使莫放梅在上流社会占有了一席之地,这对他后来的生意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未完待续)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6:06
(接上楼)  这个看起来很是特别门,是当年莫氏主任身份与地位的另一个象征。这个门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叫仪门,也叫塞门、二门。俗话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的这个门。在封建的礼仪中,仪门一般是关起来不开的,只有碰到重大的礼仪场合,来了贵宾这道门才打开,主人和贵宾可以坐着轿子从这里进去。女人和下人是不能从这里经过的,他们有专门的通道,就是这条黑漆漆的被称为闭弄的过道。为了显示威仪,莫放梅把门槛设计为一个三岁儿童的身高七十多厘米,以至许多现代人跨越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这道门我们又称之为户,一户人家的户,以前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妇女日不出门,夜不出户,指的就是这道门,或者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道门就称之为二门,所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那些封建利益,规划次序,通过二门体现得很清澈。
  为了显示封建家庭的威严,为了限制妇女的出入,莫氏把门槛设计得很高,就连我们这些现代人跨越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高高的门槛实际上也是地位的象征,门槛高,代表这个家族门第显赫,身份高,地位高,门口的两个石鼓,我们又称之为户对,门当户对的户对,在户的跟前有一对有一双,所以我们称之为户对,碰到重大的礼仪场合这道门打开,平时还是关住的,打开以后贵宾来了以后,把这个门槛拆掉,坐着轿子顺着这条道往里边走,所以这平时还是关起来的。
  不让从正门出入的妇女和下人,究竟从哪出入呢?这条黑漆漆的过道叫避弄,是当时为妇女和下人专门设计的……
  在一般的江南的宅地,这种凌空的仪门比较少见,一般门楼的雕刻往往以单面的居多,莫氏庄园的这个门楼不仅双面雕刻,而且寓意丰富,寄托了主人很多美好的愿望。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墨氏庄园的砖雕门楼同样是我们这边的一绝,精雕细琢,很细腻,许多的图案大都寓意着传统的儒文化的思想,取材于三国演义里面的忠孝节义,鲤鱼跳龙门,暗八仙,这些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像这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实际上也渗透着主人的思想。
  专家们介绍说墨氏庄园是建在莫放梅捐官以前,但是从建筑的整体布局来看,这个庄园某些地方是模仿了官宅建造的。严整的布局,开阔的厅堂,精美的雕刻,这些都应是在江南官宦宅地才具有的特点,而莫氏庄园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莫氏庄园厚厚的墙壁中,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像窗户又不是窗户的木架,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捐官以后的莫放梅,官场的应酬就在这个厅,也叫正厅。厅所使用的家具都是最好的紫檀制作,直到现在完好无损,据说保存这么完好的一整套清代紫檀家具,已不多见。应该说莫氏庄园从建造格局到家具都能处处能体现出一个木材商人的雄厚实力。
  就在正厅的墙壁上,我们发现了这种类似博古架子的东西,在墙壁上安装这个木架子,究竟会有什么用途呢?这个问题也曾让莫氏庄园的管理人员感到困惑。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前几年我们维修的时候,这边的墙壁石灰剥落,剥落以后发现里面有一个空的木框,那个木框到底干什么用,我们思考了好久,也采访了墨家的一些后代,了解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在仓库里面反复寻找,最后找到两个空架子。
  重新被安置在墙壁上的木架子,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小姐窗,那么小姐窗究竟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它的功能主要是这样,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下面正厅春晖堂,而正厅在封建社会是南尊女卑,妇女不登大雅之堂不可以去,要了解来了哪些客人怎么办,就通过这个窗口往下窥视一下,看看来了哪些人物,透过这个窗户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文化,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在这个窗口里面体现出来。
  如今来到莫氏庄园的人们都会在小姐窗前驻足停留,我们也不例外。小姐窗让我们对在这个大宅门里生活女人充满了神秘感。莫家的女人们在这里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采访:莫氏庄园馆长 王维军
  当时葛家在当地有一万多亩土地,而墨家只能占第六位,有六千多亩土地,当时墨家跟葛家门当户对,然后联姻,组合了这么一个家庭,在当时也传为一种美谈,整个墨放梅的夫人葛香凝是很有手段的这么一个女人,很能干精明的一个女人,整个庄园都需要她的打理,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上,家族里边的大大小小的事理,都由她一手掌管,包括她的子女都怕她三分,包括她的媳妇都惧怕她三分.
  这张照片上的女子是庄园主人莫放梅的孙女,从她时髦的着庄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时髦女郎。可以说当时的莫家小姐和公子们是引领了当地的时尚潮流的,除了家境富足,更重要的是莫家后来的开放。
  中国传统的家庭,喜欢几世同堂地聚居。莫家当年也是几代人住在这个庄园里面。不同时代的烙印。到了莫放梅的孙辈,已经到了民国时期,时代的变换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居住摆设上有着非常清晰的体现。
  采访:平湖文史专家 蒋苍苍
  当时晚清,民国时期,平湖的大户人家,由于他们都在上海,家属在上海有产业,所以他们也经常到上海去,他们作为上海的城市妇女的时尚,他们学得最快,包括墨家的小姐们,他们把上海的时尚带回到平湖,他们影响了平湖城镇妇女时尚观念。
  生活在莫氏庄园里的女人们,她们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最初的日不出门,夜不出户,到引领平湖的时尚潮流。一百年来,莫氏庄园默默目睹了这些起落沉浮的人事变幻,岁月的更迭与沉浮。

引用 莫高阳 2011-7-9 06:12
本帖最后由 莫高阳 于 2011-7-9 06:24 编辑

古人的“姓”丶“名”和“字” - 中国浙江省平湖市莫氏庄园陈列馆
浙江平湖市莫放梅-莫氏庄园_夏廖天的空间/小隐于野_百度空间

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
【游记】静读嘉兴平湖莫氏庄园
莫氏庄园由南到北的布局?有哪些景点?

江南古建筑的明珠 - 中国浙江省平湖市莫氏庄园陈列馆
莫氏庄园----“江南小故宫”
莫氏庄园_百度百科

平湖莫氏庄园-视频
引用 莫志雄 2011-7-9 09:42
名门望族
引用 莫均安 2012-7-31 15:20
莫氏族人在苏杭一带是名门贵族

查看全部评论(11)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