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弄影照鲶塘2010-12-23 10:41:29 作者:莫楚华 来源: 浏览次数:283一、寻根起缘 记得在五年前,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破解了清远天堂山古墓之谜,当我与南宋谏议大夫陈凤台的后裔欢聚一堂时,陈氏族长在感谢之余,热情询问我的家世渊源,我却一时愕然。是啊!我的根在何处?我的祖先从何处而来?我为别人的家族破解了千年之谜,为何不能解开自己家族身世?好让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人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 为了寻根溯源,我回到久别的家乡,请教乡中辈份最高、年纪最老的长者龙相太公。他拿出一本珍藏多年、并逃过了“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劫难、全村唯一硕果仅存的族谱给我浏览。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族谱,只见首页上赫然写着:始迁祖莫谏从四会清塘迁居广州府三水县鲶塘村,再迁祖莫时进由广州府三水县鲶塘村迁居清远县鲤鱼捷村。 看完族谱,我对自己的家族渊源有一个简单的轮廓:我的家族是从四会清塘迁居三水鲶塘,再从三水鲶塘迁居清远山塘鲤鱼捷。随着时代的变迁,鲤鱼捷已演变成西向、北向、葵向等村落,年轻一代对鲤鱼捷这个古老的地名已经变得十分陌生。 屈指一算,从三水始迁祖莫谏到我这一代,已经整24代,即使从清远始迁祖莫时进到我这一代,也有12代之久,大约三百年历史。我推算,时进公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右北上清远谋生的,起初与其他族中兄弟一起族住回澜白莲村,后来发现鲤鱼捷更适合自己居住,于是带着三个儿子定居于此。 二、印象三水 我印象之中的三水县,有个三水盆地,地形复杂,平原与丘陵交错,河流纵横。历经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火山活动等沧海桑田的巨变,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种类繁多的古代生物化石。这些由大自然塑造的奇特地貌景观、岩石矿产和古生物化石与莫氏家族史一样,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的迷人历史,解开莫氏家族其本来面目,能激发莫氏后人的思考、探索自己家族奥秘的兴趣。 三水以“三江汇流”成为世界奇观。“三江汇流”以思贤滘、昆都山为中心的,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思贤滘作为西江和北江之间的天然连通水道,既是西江和北江黄金航道上的“天然运河”,又是自然调节西江和北江水位的“天然调水工程”,其重要意义超乎寻常。昆都山作为西江和北江连而又分的中流砥柱,可以观赏“思贤洪波”的壮阔自然景观。 “三江汇流”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水系结构和复杂的新构造运动背景,对打造佛山文化名城和三水“水文化”品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另据报道,我的祖居地——大塘镇念塘(古称鲶塘)水库东北约500米,去年采获恐龙骨化石约10件,并有恐龙蛋碎片及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和轮藻化石,这是珠江三角洲首次发现的恐龙骨化石。 我专程查阅过《佛山大百科·三水县·大塘·念塘》卷,得知明代古地名鲶塘今已改名“念塘”:“念塘村在三水县西南镇北偏东32公里,大塘圩东5.5公里,东与花县相邻,属大塘镇。人口665,多为莫姓。据传原从四会县清塘迁来,取名念塘,以示怀念故土。聚落在平原呈不规则状分布,建筑多为泥砖木结构平房。耕地1049亩,鱼塘100亩,主种水稻。有念塘水库及电动排灌站1座,设小学1所,有简易公路通大塘圩。” 又据《三水县志》载:“莫氏人口5630人,分布在16条村,主要聚居大塘镇(白水塘、大布、新塘、念塘等村庄),六和片、西南街道金本片等地。” 三、惊鸿一瞥祖居地 当我和山塘鲤鱼捷村族中兄弟怀着游子般的心情,跟随念塘村族兄莫乃康走进三百年前的祖居地——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念塘村时,霎时目瞪口呆:眼前的景象竟然与清远山塘鲤鱼捷村是如此相似!村前的池塘头大尾细,犹如一条正在游动的鲶鱼,相信明代地名“鲶塘”即源于此。池塘尾部,有一土丘,形如鲶鱼,上面植被茂密,与池塘浑然一体,像两条鲶鱼首尾相接,相影成趣,巧妙构成一幅“八卦图”,简直是鬼斧神工的杰作。 念塘古村中心位置,本来有三间祠堂,如今仅存“文亮莫公祠”,而本人的嫡系“文郁莫公祠”因被大火烧毁,地面只剩下一地残垣败瓦,如今已是杂草丛生。我们站在废祠前合影,心情澎湃,难以平复,留下了伤感的泪水。 文郁祖废祠前面,仍保存着一眼大口井,四周麻石镶嵌,古色古香,井水清澈。本想喝一口曾经哺育祖先们成长的甘泉,可惜找不到汲水工具。凝望泛着涟漪的井水,我猛然想起,我的家乡鲤鱼捷不也是有一眼大口井么?也许,文郁祖的后裔时进祖迁居山塘鲤鱼捷后,为了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在迁居地再复制一个“鲶塘村”。 不是么?当年的山塘鲤鱼捷,村面向西,东倚丘陵山冈,村中设神厅,村前大池塘,大口井,村庄左右大榕树镇宅,村南坐镇洪圣庙。几百年过去了,仍然是如此相似,仿佛害怕他的子孙后代忘记三水祖居地。放心吧,老祖宗,从鲤鱼捷当年只设神厅不设祠堂的奥秘,我就猜出你们要告诫后裔,我们的根在鲶塘,我们的祠堂在鲶塘,真正的大口井在鲶塘,真正的大榕树也在鲶塘。 三水鲶塘村建在丘陵山冈西面的坡地上,村北和村南面的大榕树在村口婆娑着绿意,给人阵阵清凉,扫除了我们的困意。村北大榕树旁边,矗立着一座颇具气派的古建筑———这便是“文亮莫公祠”,祠堂正对着村前池塘“鲶鱼”的尾部,聚气藏风,气势非凡。站在祠堂前向西远眺,北江就在前面,西部群山郁郁葱葱,跨过留金大桥往北,一条大道直通清远山塘。 文亮祖乃文郁祖之弟,是我们的太叔祖,如今见到“文亮莫公祠”,亲切之情油然而生。村中长老见我们是来自清远的嫡系宗亲,十分热情接待,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宗亲之情。 文亮莫公祠古色古香,硬山顶,面阔三间,二进一井,乃清代乾隆时期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正面由两根大理石柱支撑门面,横梁上雕刻着各种神兽和吉祥图案,天井上檐的匾额上隐约可见“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时春”的雕刻,最令人震撼的是祠堂第二进那四根支撑横梁和瓦面的大理石柱,每根重约三吨,足以显示祖先当年的富有。 我们并排站立在祠堂神龛前,虔诚地将点燃的香烛举过头顶,默默祈祷,祝愿列祖列宗在天国宁静安详,祈求列祖列宗保佑鲶塘和鲤鱼捷两地后裔平安吉祥,福寿康宁。 祭祀完毕,我们点燃了鞭炮。鞭炮声响彻云霄,我们要告诉列祖列宗,虽然三水与清远路途遥远,千山阻隔,百水环绕,但几百年来,清远的后裔时刻不忘祖根,斩不断的兄弟情谊,在今天重新绽放。我们今天的寻根祭祖,虔诚之心,拳拳之意,天地可鉴,祈盼可以告慰先灵。 记得三国曹植撰写《洛神赋》时,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美态。鲶塘寻根,我们终于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三百年前祖居地,见到了建筑精美的古村落、古池塘、古祠堂、古石巷、古门楼和古井,虽然只是匆匆一瞬,却给我们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我们像一群流落异乡多年的游子回到故里,一切都觉得新奇与亲切,只要见到村中的阿叔阿婶,我们都表明是来自清远鲤鱼捷的同宗。村中父老兄弟热情洋溢,茶水招待,让我们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鲶塘宗亲如此热情相迎? 来到村中一间新开张的商店前,我们买了几瓶饮料,准备稍作休息。闲谈之中,我们得知售货员与我们都是文郁祖的嫡系宗亲。突然,我眼前一亮:虽是惊鸿一瞥,但售货员小妹轻盈如雁的身姿,轻盈艳丽的身影,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莫家女子轻盈娇艳,令人惊叹的美丽仿佛跨越千年,让我们在祖居地如梦幻般相见。 我知道,鲤鱼捷始迁祖时进公北上清远开拓事业时,与夫人琴瑟和谐,感情弥笃,不离不弃。一担简朴行囊,肩挑两个襁褓,筚路蓝缕,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艰难前行。 我不知道几十年后,在清远开疆拓土,已成为一方地主的时进祖父子衣锦还乡,重回鲶塘故乡时是怎样的情景。也许,是在一个暮春时节,他们在故乡与儿时的伙伴不期而遇,追忆往昔,睹物忆情,在祠堂门口一同吟诵宋朝诗人陆游的《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或者,时进祖与夫人、儿子、媳妇一同坐在村前的池塘边,沐足戏水。池塘碧波荡漾,一池绿水,照映着夫人和媳妇美丽的身影。 俱往矣,明月弄影照鲶塘。我伫立在祠堂前、池塘边,神思飞扬。溯源祖先迁徙之路,前面还四会清塘,封开状元府,盛唐故都。我知道,人生聚散无常,姓氏迁徙永无止境。 “钜鹿自古多佳人,翩若惊鸿误洛神 ;兵戈纷扰掀乱尘,铁血柔情却梦云。浮生自古状元伴,几多新徙叹遗恨 ;秋尽独留鲶塘春,芦苇霜老仍有根。”面对神交已久的百年故里,面对气势如虹的鲶塘胜景,面对血脉相连的宗亲,即使是最笨拙的人,也能吟诵出美丽的诗篇。 ![]() 山塘鲤鱼捷莫氏祖居地——佛山三水区大塘镇鲶塘村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