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岭村位于灵川县灵田乡东北10公里, 现全村共有104户420人。该村始建于宋代,原名瑶山岭,明代改称长岗岭。
唐宋以来,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运河灵渠在商业流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灵渠北面的界首古镇明代成为“千家之市”,南面的大圩古镇也成为明代广西四大古代圩镇之一,而长岗岭古村落则位于界首和大圩的中央,是通往梧州、广州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明代时就有商人在此开设商铺。
据《灵川县志》载,宋代灵川共计9名进士,灵田占5名,明代灵川共计5名进士,灵田占 2名, 其余3名均为县城客籍, 其中明以前灵田陈姓有4名举人1名副榜进士5名七品以上的官员;莫姓有10名举人1名进士23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莫在声官至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带职管山海关总制,赐上方剑隆品爵锡品服;刘姓有8名举人10名七品以上官员。
清康熙年间, 陈焕猷继承父志经营食盐成为灵川巨富,乾隆二十六年灵川知县王雨溥为其立匾“乐善不倦”,原匾至今还挂在长岗岭卫守府第三进大堂中。陈焕猷幼子陈大彪,为保护其盐业利益,由其母莫氏出巨资为其以武邑庠的资格捐得正六品卫千总,俗称卫守府。
1852 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攻桂林城不下,转道灵田经长岗岭北上,袭陷兴安。清政府立即起用长岗岭的富豪莫世亨、莫世则、莫光化兴办团练,阻击太平军。莫光瑞、莫光化兄弟各置田数百亩, 经商理财,财源大发,成为大富,其孙莫立卓、莫立建、莫立中善理财,各置田数百亩,加上各自的祖业,成为拥有良田上千亩的大地主。莫立建之子莫崇玖奉母命创修三月岭凉亭,免费施茶给过路客商, 在险道三月岭古道种植松树 500 余株,至今百年古松仍屹立两旁,三月岭古松古树古亭与古道两侧的峡谷瀑布溪流组成桂林近郊难得的旷世绝境。
长岗岭陈莫两姓各称盛一时,筑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 1.8 万平方米,成为周边数十里的富豪村, 有“小南京”的美誉。如今,该村保留了莫家老大院13 进建筑, 莫家新大院 12 进建筑,陈家大院 12 进古建筑,
这些大院大多属明晚期、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的建筑, 其建筑规整,高大宽敞,工艺精湛,其跨度、高度、尺度和体量堪称桂林民居之首。 典型建筑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卫守府”官厅,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莫氏宗祠”、“五福堂”公厅。 古民居内隔扇、神龛、供桌、匾、椅、床、衣柜、书桌、书柜、花轿、石磨、石缸、石花钵等, 雕花玲珑剔透,各式各样。 村内的天井和巷道大多用青石板铺就,莫府老大院1进建筑间还设有约200米可供人通行的青石板暗沟。现在村内还保留有完整的豪华的明、清、 民国石雕圈墓葬 30 多座,全部用青石板造就,大部分前后两重碑雕石坊,左、右两侧低矮石雕石坊,墓葬的石雕人物、动物、吉祥物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雕刻的诗词、楹联、家族史记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人称“前有靖江王陵,后有长岗古墓”。
长岗岭村地处山区,保留了桂北最古老的三种汉语方言,即桂北土官话、桂北土平话、桂北高尚土话,村民至今只用这三种方言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地域偏僻的障碍,村内长期发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使之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桂北汉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各式各样的传统生产工具、生产用品及民风俗文物,具有桂北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