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碧空蟾影度,青禁漏声残。 候晓车舆合,凌霜剑气寒。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沓霭祥光绕,霏微瑞气攒。欣逢明圣代,长愿接鸳鸾。 帝览之大喜,擢为第一。祖历任台州别驾,后以母老告归终养,帝许之。御赐荣归故里。帝赐其乡曰文德乡锦衣里。今之封川县金缕状元读书及片玉亭,此亭上接峻岭,下临溪涧,水流清响,宛若龙吟。时称为龙吟溪。至今遗迹尚存。以上世系,不能详考。今此谱录遗下祖为岭南大魁天下始,开两粤文状元。谥孝肃崇祀乡贤懿行详通志及文献通考。 状元公二世支派 二世祖:讳晋字国韬号永年(龙尾冈谱作字益深号涟溪)。妣李氏生二子:长如松,次如柏。公乃状元公长子。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擢选历任怀州剌史,政声溢于遐迩。因上疏奏为官宦者不可握兵权,兄弟勤国赤心赐中书参谋韬略。 二世叔祖:讳楚字国略(龙尾冈谱作字益渊号湘溪)。妣陈氏生二子:长如洁、次如静。公乃状元公次子,唐乾宁年间(894—897)任征梁大将军、节度使观察等。
二世叔祖:讳齐字国功(龙尾冈谱作字益隆号清溪)。妣周氏、郑氏生二子:长如梓:次如杞。公乃状元公三子。 三世支派 三世祖:讳如松字寿山号青峰。妣李氏生二子:长怀、次慎。公乃晋公长子。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官累端明殿以文学士中书江州剌史。 三世叔祖:讳如柏。江州剌史。妣李氏生一子忆。公乃晋公次子居锦衣里。 三世叔祖:讳如洁。妣黄氏生一子惧。公乃楚公长子居锦衣里。 三世叔祖:讳如静。幽州太守。妣何氏生一子怡。公乃楚公次子居锦衣里。 三世叔祖:讳如梓。妣许氏生一子怍。公乃齐长子居锦衣里。 三世叔祖:讳如杞。妣陈氏生一子怯。公乃齐公次子官授河东知县。其子孙居新会,今新会恩平阳春阳江各莫姓皆公之裔也。 四世支派 四世祖:讳怀字妙爱号碧洲。妣张氏生三子:长刚次勇三毅。公乃如松公长子。于宋太祖官任青州郡宰别驾。年长八十童颜鹤发。建居南雄凌水。 叔祖:讳慎。妣张氏生一子雄。公乃如松公次子。于宋太祖建龙年间历任单州郡团练使。 叔祖:讳忆。妣李氏生一子然。公乃如柏公之子居锦衣里。其各房子孙有诰牒。 叔祖:讳惧。妣黄氏生一子绪。公乃如洁公之子。其子孙各有谱载。 叔祖:讳怡。妣刘氏其子未详。公乃如静公之子。其子孙各有谱载。 叔祖:讳怍。妣邓氏其子未详。公乃如梓公之子。其子孙各有谱载。 叔祖:讳怯。妣梁氏、苏氏。公乃如杞公之子迁居新会今新会恩平阳春阳江皆公之裔也。 五世支派 五世祖:讳勇字达江号南安。妣林氏生三子:长永丰次永昌三永泰。公乃怀公次子居凌水,任昭武将军守冀州。 伯祖:讳刚。妣彭氏公乃怀公长子迁居凌水。 叔祖:讳毅。妣许氏无嗣永泰入继。公乃怀公三子。 叔祖:讳雄。妣陆氏生一子永仁。公乃慎公之子居凌水。 六世支派 六世祖:讳之用字永昌号建山。妣李氏、万氏生三子:长一愚次一鲁三一钝。公乃勇公次子。天性纯敏,年少力学,潜修德业。志欲丕肖状元公之风。登宋仁宗明道年间乡贡,出任广州训导。居住广州城清风桥。至其去任,递乃会试复登景祐六年(1039)进士出身。任闽中兴化府蒲田县复娶万氏,其时升南雄路判。至孙仕广迁居番禺韦涌以为实居。公生宋真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正月初七日亥时。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1085)年五月十四日子时寿八十一岁。万氏生宋天禧庚申年(1020)二月初三子时,终于元祐癸酉年(1093)三月十二寅时寿七十四。合葬番禺白云山戙旗峰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穴前有联云:原从凌水分三脉,宅占禺山第一峰。 叔祖:讳永泰。妣林氏。公乃毅公继子居凌水。 叔祖:讳永仁。妣高氏。公乃雄公之子居凌水。 七世支派 七世祖:讳一愚字世泽号爱川。妣高氏生二子:长仕广次仕俊。公乃永昌公长子。博学宏才,明经岁贡。生宋仁宗宝元己卯年(1039)四月十六子时。终于哲宗元符戊寅年(1098)八月十八子时寿六十。高氏生宋庆历辛巳年(1041)六月初一巳时,终于政和丙申年(1116)十二月十八丑时。寿七十六。合葬戙旗峰。其曾孙显荣公见省城人物浮杂奢靡,遂迁居番禺韦涌今之沙湾司石基新村,茭塘司之鹭江沙河,南海之三山平洲与高要四会广宁皆公之裔也。 叔祖:讳一鲁字世仰号始山。妣张氏生三子:长仕口、次仕举、三仕明。公乃永昌公次子。迁居南海老村,又分新会今之荷塘广暮江、南风山、北风山、涌尾、三水、从化、英德、高明、口山、步洲、阳春等处皆公裔也。合葬鹧鸪田。 叔祖:讳一钝字世俊号朝嵩。妣卢氏生一子违。公乃永昌公三子迁居东莞大步。 违公:一钝公之子,配陈氏生七子。公非我祖一愚之后。因其以一公而生七子居东莞。而寝昌繁衍,特为开族之祖故并将其七子录之如下: 长子:讳念一,配张氏生二子:长綦隆次庆隆。公任广西象州武宣县尹仍居东莞蕉利。今番禺深井岗尾仑头北山赤沙皆公裔也。 次子:讳念二,配罗氏居远塘,今东莞番禺横沙鹿浦皆公裔也。 三子:讳念三,配黄氏生一子名振荣居清水沥,今口田增城皆公裔也。 四子:讳念四,配汤氏生二子:长东潮次东湖。今居麻涌新基。 五子:讳念五,配陆氏生一子名上舍居白石。 六子:讳念六,配陈氏生一子名如德居寒溪水增城周村塱下。 七子:讳念七,配李氏生一子名辅居英村。 八世支派(以下只摘抄直系) 八世祖:讳仕广字佐臣号韦溪。妣彭氏、何氏生二子:长汝言次汝纯。公乃一愚公长子。宋大观丁亥年(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上舍授常州路教考绩王府直讲。生英宗治平乙巳年(1065)十月十九日子时。终于徽宗宣和甲辰年(1124)七月初四卯时。寿六十一。彭氏未娶失婚葬番禺石冈苑冈山土名飞鹅髻。何氏娶羊城安澜街人女,生宋神宗熙宁戊申年九月廿七辰时,终宋高宗辛亥年十二月十六日酉时寿六十四公与何氏合葬番禺鹿步司上塘朱村大林冈本山坐壬向丙之原。 九世祖:讳汝言字直之号野港。妣陈氏生三子:长显荣次显业三显达。公乃韦溪公长子。恪守古训儒业名流。生宋哲宗绍圣丁丑年(1097)八月初一子时。终宋孝宗隆兴甲申年(1164)三月廿五寅时寿六十八。氏娶羊城朝观街人。生宋哲宗元符戊寅年四月十四卯时,终宋孝宗乾道丙戌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合葬虎栏岗。 十世祖:讳显荣字贵鸿号芦渚。乃迁居韦涌之始祖。妣潘氏生二子:长汉甫次顺甫。公乃汝言公长子。为人度量闲雅,乐与人善,名公巨卿,诗酒胥娱,敬以持己,谦以及物,邻里称口:贤哉,状元公之裔也!其见重如此。公生宋徽宗宣和癸卯年(1123)正月十六酉时。终宋光宗绍熙壬子年(1192)三月初十丑时寿七十。氏六十七岁合葬金盘坑。 十一世祖:讳顺甫字遂夫号侣云。妣苏氏生三子:长廷秀次廷茂三廷用。公乃芦渚公次子。生宋高宗绍兴丁丑年(1157)五月初十子时,终宋宁宗嘉定甲申年(1224)十二月十二酉时。寿六十八。氏寿五十七合葬番禺河村冈。 十二世祖:讳廷秀字朝英号荔墅。配韦涌简氏生四子:长必敬、次必让、三必恭、四必逊。公乃云侣公长子植荔百株泮涣自乐因号荔墅。自建山公而下所历六世未有如祖生四子,寝昌繁衍,各开一脉之传此乃荷百年列祖积累之仁以至公始盛也。公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乙卯(1194)二月十二日未时,终于宋咸淳己巳年(1269)十月初六日丑时,享寿七十五,氏七十四岁合葬于并湖冈。 十三世祖:讳必逊字文贤号北宅。妣冼氏生二子:长丙 次丙儒。公乃荔墅公四子。生宋宁宗嘉定乙酉年(1225)十月十五巳时。终甲午年(1294)六月初三巳时寿七十三。氏寿七十八合葬南津乡新屋坊右七约螺阳社学之左。 十四世祖:讳丙儒字立本号象岗。妣林氏生一子远明。公北宅公次子。秉性纯直与世无争。生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正月十八寅时,终元文宗天历戊辰(1328)三月初二午时寿七十七。氏七十三岁合葬牛眠岗。 宣卿公自封川开建而来,历至丙儒公十四传。六世永昌祖始迁广州,七世愚鲁钝三公分支各处。自是三房螽斯衍庆瓜瓞绵延。鲁公居南海老村。钝公居东莞大步。我祖愚公至十世曾孙显荣由省城迁居韦涌,递及十三世必敬必让必恭必逊祖,俱交游四方。让恭逊三祖复寓省城。唯必敬祖仍居韦涌。必让祖之长子甲元亦居韦涌,因赘于南海平洲麦氏故迁居平洲。此甲元公乃平洲之始祖也。后励志诗书,中宋度宗咸淳解元登进士,因世乱未仕。我必逊祖即十三世之北宅公所生二子,长丙迁居石基。次丙儒迁居沙湾悦其牛眠皆吉地遂卜宅于新村。
莫让仁公墓碑文(见于《钜鹿宗支部》) (莫少贤根据郁南内翰族谱所记略有更删点校) 溯我岭南八相,自张文献公始。其大魁天下,则自我孝肃公始。然考拟会稽之志文献,必推本于先世宏愈公,蕴德葆光,蔚为人杰,盖其生也不偶,故其来也有自,不可没也。今观让仁公,乃益知孝肃公之有自来矣。夫孝肃公禀质不凡,髫龄赋诗,已觇其概,无俟其及第时始知也。然人但知孝肃公,而不知皆其先世,让仁公之培植积德,有以致之。唐封州剌史白鸿儒公,谓其身虽不仕,而世有隐德,其知公也深矣。地积高而成岳,云久蓄而成霖,岂不信哉?公之墓在文德乡,土名大(满无三点水)月朗坪,岁久就颓。公之裔孙国学生观聪筹谋,所以修复之。因以墓志来请,夫为人子孙,而不溯源乎?前人功德所肇,是不智也。为人子孙,而不追远乎?先世勋名所始,是不仁也。今之由孝肃公而上追乎孝肃公之所自出,新其丘墓,勤其孝思,可谓之知所本矣!今伯于公源远流长,其世次不可详考。据新会族谱,谓予要邑子孙系出鲁公之后,理或有之,今伯纵不敢拟会稽之志口文献,而承命不获辞。因俻详其故,俾知隐德之必报,而崛起时,声兴百世者之不偶然也。后之人亦可观此而油然生其孝弟之心矣。因为之铭曰: 粹德贻谋 唐赠公太始祖让仁翁莫府君之墓 麒麟之山,伟人出焉。一枝高擢,为五岭先。 惟凤有毛,惟麟有种。非公厚德,谁其接踵。 榃满之野,文德之乡。苍山屹屹,流水汤汤。 卜宅于前,增修于后。永福子孙,为祭祀主。 己亥(1779)恩科乡进士截选知县天挑二等备补番禺儒学教谕衔管训道事加一级元伯顿首拜撰 嘉庆甲子(1804)科乡进士叙选知县裔孙冈璧顿首拜书。 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九月初八吉日重修。 按:1、“国学生观聪”未查到出自哪支。 2、碑文作者元伯,据内翰族谱知道是端州人,又名莫善斋,讲学有贤声,冈璧是其高足弟子。 3、碑文书者冈璧(1776—?)字景行号辉山父炳秋,是宣卿公24世孙,六世永昌—鲁公—自满之后裔。师从莫元伯八年,28岁中嘉庆甲子科第54名举人。因其是鲁公之后,才有碑文“据新会族谱,谓予要邑子孙系出鲁公之后,理或有之”。封开当地一些族谱说鲁公是宣卿之子或齐公之子,又说鲁公葬在蕨村后山,有板有眼,显然是牵强于此未知。望族中高人考证。
广州发现宋代古墓 终年有人拜扫求子,供品鼎盛为世少有 墓主莫永昌为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六代孙曾任广州学训导 位于沙太公路金盘岭隧道北口山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墓地正对南湖游乐场。墓主莫永昌(1005—1085)是著名的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834—868)第六代孙,为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任广州学政训导,居广州清风桥街,在广州有遗迹颇多。传说此地又名“多仔莫”,加上墓主其后裔甚繁。一年到头有人前来扫拜求子,四季供品不绝。 墓经咸丰元年重修保存完好 细看这座135年前重修的宋代古墓,全部用经过精雕细凿的花岗岩石板或水泥构件砌成,设计雄伟古朴,庄严肃穆。两个一米见方的后土筑立在墓首上方左右两边,分别阴刻“奉天敕命”四个大字。墓脚下端与后土上下呼应的是两根高四米、直径约30厘米粗的石表,石表上端立着神狮,十分气派。后土和石表四点组成横约26米×竖约40米的长方形,估计占地一亩半左右。墓身有部分是水泥构件,可能是多次修整形成的。墓身威严简约,弧形的墓冠中间缨束之下是一大大的“莫”字。墓首是一丛较大的双龙拥日浮雕,墓碑上方是一组较小的双龙戏珠。墓碑额“金井流芳”联“派衍龙吟远、山封马鬣高”用小篆阴刻,左右墓手还有一联:“源从凌水分三派,独占禺山第一峰”。墓碑正中刻老宋体“宋进士授南雄路判显考讳永昌号建山莫公府君 妣诰封六品安人万氏太君之墓”,右刻“本山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左刻“生三子长愚居番禺苇涌次鲁居南海老村三钝居东莞大步”,落款“大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孟春吉旦长二三房等裔孙重修”。所有墓墙凡能写字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历年拜扫者的地址及祝词,酋者以本省及港澳莫氏居多,也有广西贵州莫姓,据说偶见有外姓人前来许愿求子的,从时间看一年四季不分清明、重阳,终年有人前来拜扫。 在广州市区和周围郊区,有与莫永昌相联系的史迹史料颇多,如六榕寺附近的莫瑞麟堂,羊城宣卿状元祠,永昌公旧居清风桥,广州学训府官署等。在广州的莫氏名人就更多。族人和相关人士是否能促成将此墓在广州市或白云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少谋兄所说族源,可能与广东东莞蕉利村莫氏有关。莫宣卿九世孙莫威曾任广西象州武宣县尹,可能他的一些后人留居武宣。祠堂对联"祖从粤江分一脉,孙自双狮发千枝",宋朝东莞莫威所居正是东江之滨的蕉利村,东江又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所以说“粤江”也无不可。东莞蕉利莫氏,清末因族人抗击红巾军起义,屡遭劫难,房舍兵焚,所以没有多少资料保存,文革年间对历史资料更是一大劫难。以下摘录一些相关记载,详情请查阅当地《县志》。
威 遗长子,字念一,配何氏,居焦利板桥。生二子,长綦隆次庆隆(十世)。今番禺、深井、岗尾、仑头、北山、赤沙皆公裔也。綦隆生一子名进 义(十一世),宋进士(宋淳佑?)官至校尉。进义曾孙乙陆(十四世)生三子:德广、德安、德名(十五世)。德名居澳口(莞城阮涌澳口街)。德广生三子,第三子(十六世)居蚬涌。德广长子叔贤(十六世)之子惟忠、惟信(十七世)子孙分居蕉利、仑头、板桥、赤岭。庆隆(十世)为宋朝嘉定壬子科举人,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特奏名进士,授迪功郎,阳春县尉。(据莫和让《族谱》:讳威又讳昭,宋文林郎,广西象州武宣县尹。配张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