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翠屏山下 ——粤、桂、琼莫氏联谊观光团赴忻城参观考察追记 ﹒莫丕烈﹒ 写在前面 大约是2008年2月下旬,时任来宾市忻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莫桂禄大姐到梧州市考察人工宝石的产业情况。她到梧州后给我挂了一个电话,大意是说到了梧州,问我是否可到梧州一会。接到她的电话,我十分高兴,决意当晚赶到梧州同她会面,顺便当面邀请她到岑溪走走。桂禄大姐先前我已认识,她在忻城县副县长的任上,曾经在县城接待过我。在我的印象中,大姐平易近人,对各地莫氏宗族事业与莫氏族群动态充满关注,她那种对同族姓氏的殷殷情怀,使我难忘并从内心致以钦佩。虽然是一县的副县长,但第一次同她的接触完全没有距离感,全然没有觉得她是一个领导,而是一个大姐,因此,我放得很开,并觉得很惬意。 再次有机会去梧州拜会她,我便显得格外期待。 那天下班不久,我邀约孔生兄弟一同出发,到了梧州,城市已是华灯齐发,霓虹闪烁。我们顾不上欣赏城市春夜的美景,一路直奔桂禄大姐下榻的宾馆。当我们步出九楼的电梯口,桂禄大姐已经在那里微笑着、亭亭地等着了。见面除了问候,谈话免不了也是各地宗族事业的动态和活动情况。末了,大姐告诉我,大约四月份忻城会搞一个大型的“三节一会”(土司文化节、金银花节、桑蚕节暨招商引资会)活动,并以其个人身份邀请我们到忻城观摩和旅游。 忻城地处桂中大地,有保存完好的地方官署衙门,壮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更有几万在宋朝南迁的莫氏后裔,百越壮族莫氏族群文化催灿夺目,历史辉煌。一部电影《刘三姐》,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使小小的忻城芝州一池吹醒,蜚声国内外。电影的主角“莫老爷”虽是反面角色,但从客观上、侧面反映了莫氏族群在桂中大地上的卓尔不凡。我们反对欺压与剥削,但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不对皇权充注着莫名的膜拜,直至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挥之不去。事实上,“莫老爷”的原型,芝州十二任土官莫怀仁,在其在位的十五年吏治期间,是爱民勤政,治有善声的。 同桂禄大姐会见后,我考虑到应借忻城举办“三节一会”的契机,组织有广西各地莫氏兄弟的大型考察参观团到忻城参观考察,睦族敦亲,了解忻城壮族的历史文化和莫氏族群的发展衍变以及生产生活情况,加强各地莫氏后裔族群的联系和沟通,共图发展,一定会比任何时候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思考成熟后,我向广西莫氏总会的领导将同桂禄大姐会见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建议组织广西各地莫氏兄弟姐妹届时组团赴忻城参观考察。孰料莫氏总会的领导们比我个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们通过讨论研究,决定组团赴忻,并将这一动议转知广东、海南莫氏联谊会。粤、琼方面立即响应,通过商议和会谈,决定组成一个大型的莫氏联谊观光团赴忻城观光联谊。达成共识后,曾经担心因为团队庞大,到时住宿也许将是一个难题。广西总会的领导向忻城桂禄大姐报告组团愿望以及到忻城后可能遇到诸如住宿问题的困难情况,希望得到忻城方面的帮助,桂禄大姐一口应承,住宿问题通过政府出面解决并承诺以政府的名义邀请粤、桂、琼三省区的莫氏考察团参加“三节一会”,对忻城进行参观考察。 一个涵盖岭南三省区的大型姓氏族群考察团已在酝酿成立,很快将横空出世! 成行 2008年忻城的“三节一会”定于4月9日召开。为了按时参加这一盛会,各地莫氏兄弟于8日早上出发(海南兄弟提前一天到达广西),按照要求,当天下午5时前到达忻城,到达目的地后立即组成一个团体,统一参加考察并确定活动项目。至下午3点,通过电话联系知道已经有广东、海南的宗亲捷足先登,到达忻城。我们岑溪一行16人于下午5点到达。当我们在忻城大旅社门口下车时,当地政府的接待人员和莫氏宗亲派出的代表、还有先前到达的不同地区的宗亲,已在门口笑脸相迎。时值三春,天气还有点寒冷,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相互点头微笑,一杯热茶、握手寒喧,此时顿觉信感温暖,长途的驱车劳累,顿然消失。国语、粤语、桂柳话甚至海南哩语相互交织,虽然语音不同,但总觉得无比亲切。场面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虽然大多彼此互不相识,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久别重逢的欣喜,我想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莫氏族人努力拼搏,争取到了富足的生活,哪会有今天的相逢啊? 联谊 根据活动的安排,8日下午6点,三省区考察团成员全部集中到富康酒店三楼大厅同当地的莫氏兄弟姐妹代表联欢话谊。当时我们想,时值“三节一会”,当地的同姓族人特别是领导都很忙,不会派太多人同我们一起把酒话桑,互诉衷肠吧,可当我们拿到主人陪伴的名单后,简直不敢相信,同我们一起参加联谊活动的竟然囊括了该县在家的党政部门副科级以上的莫姓领导干部50多人,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大阵丈”,也体现了当地领导和莫氏宗亲对此次考察活动的高度重视。出席陪伴的领导干部中有人大副主任莫忠,莫桂禄和副县长莫晓燕;有已经退休的老干部;也有年轻的书记、局长。忻城莫族真是人才辈出,使我们倍感欣慰和鼓舞。在联谊活动中,通过主人和各地莫氏代表对当地莫族姓氏的沿革、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看到了莫族的希望和未来。莫姓族人团结所产生的凝聚力是其他姓氏族群不可小视的源泉! 各地相互介绍情况后,我们便足膝交谈,热烈讨论,气氛融洽,整个大厅洋溢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个问候,见证温情;一个微笑,代表友善;一个鼓励,寄托希望。此时,“天下莫姓一家亲”得到了淋漓的诠释。联谊会后,主人举行大型的招待宴会,用当地酿制最好的美酒,与我们——干杯!人情的温馨,美酒的芳香,那晚,我们都醉了! 参加盛会 08年忻城的“三节一会”于4月9日上午9点召开,会场设在忻城中心广场,偌大一个广场四面红旗招展,五彩斑斓的氢气球在空中随风飘扬!龙舞过后,雄狮登场,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我们粤、桂、琼莫氏宗亲考察观光团是大会邀请参加的一个团体,进场时,领场小姐举着“莫氏宗亲代表团”的牌子特别醒目,赢来不少投注的目光,广西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也用较长的时间去捕捉情况,现场介绍词语我也觉得比其他代表团稍多,安排的位置也比较靠近主席台。这一刻意安排,说明大会的组织者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个特殊的代表团予以足够重视,从侧面也说明当地从政治生活以及公共活动对莫姓族群的尊重。莫姓在当地是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姓氏。 桑蚕和金银花的种植是当地拳头农业产业,由此形成制丝、制药等资源型工业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大会除介绍当地工农牧副业发展概况,主题还是招商引资,在会议期间,据说有外地的不少客商已经落实投资意向,莫氏代表团也有人表示回去后向当地的客商尽力推介忻城的项目,为忻城的经济发展做一些实在的工作。听了介绍,我们认为,不管是农牧副渔,只要结合实际办出特色,也一定大有作为。会议结束后,我们观光考察团同当地的领导和莫姓族氏的代表一起合影留念,留下历史的一瞬并使这一刻成为永远的回忆。 参观“广西的故宫” 8日9日下午,按照行程安排,考察团一行集体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土司衙署。莫氏土司衙署是广西保护得最好的土司衙署,其形制雄伟,建筑磅大,作为当地土司的官所,被誉为“广西的故宫”。我们是当地政府“请来的客人”,又都是姓莫,因此,参观衙署,一律免费,这使我们感到那是莫姓人的又一殊荣。 土司衙署背靠壁立千尺、林木葱郁的翠屏山,座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静默地宣示着衙门的威严,门柱悬挂一副黑底烫金楹联:“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劈其疆,利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皇封”。这副对联的内容,将土司的功德权力和责任,描绘得淋漓尽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传统堪舆学在土司衙署的设计和营造中得到了极至的体现,左右对称的稳重格局,山环水抱的翠绿掩映,使这座古建筑显得格外的神秘和庄重。土司衙署可能是后来为其正名的,其实先前开始时,可能只有“莫府”二字,不知是什么情结,我参观时看到衙署正门门楣上的“莫府”,尤然地觉得顺眼和舒心。这两个正楷“莫府”二字的确书写得雄浑有力,配合起衙署的建筑格局,十分得体,有天然合一的感觉。 站在衙署头堂前的天井上,放眼后山,一片翠绿,想当年衙署花园,青葱树木,在月光映照下的秋夜,影卓婆沙,莫老爷在“烟笼月色夜笼沙”的静秘环境下,诗兴大发,因而得“雁行书个个,禽语唤哥哥;青柏犹含嫩,红枫已醉酡”。 参观完整个衙署,再回到头堂,在当年莫老爷坐的位置上,于“明镜高悬”的牌匾前留一个映,心想在封建社会那些当官判案的,又有几个真正是“明镜高悬”的呢? 拜祭莫氏宗祠 参观土司衙署后,步出衙署往右边几分钟路程便来到毗邻衙署的土司祠堂。祠堂同土司衙署一样,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同衙署如出一撤。纵观我所见的莫氏家祠,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除此外,就只有贺州临贺故城的莫氏家祠了。土司祠堂大门两侧楹柱悬联:“念先人沐雨栉风,贻下八百年燕翼;期尔辈云梯取月,拨开九万里鹏程”。这副楹联有荫仰祖先的功德外,对后人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口气不凡,非不学无术者可为。穿过正厅的天井,后面便是祭堂,堂中赫然写着:“钜鹿堂”三字,更顿使我尤然觉得亲切,因为岑溪莫氏的祠堂标明其郡望的也是“钜鹿堂”,由此我想,忻城莫姓族群,也是河北钜鹿南迁人的后裔,我们千百年前尚是一家呢!于是上香祭拜,乞远祖庇佑吾族兴旺发达,祈求社会安定,生活繁荣!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是双手合十,虔诚膜拜,想当年南迁先人,开疆劈土,才至今日瓜秩绵延,并茂椿楦。步出祭堂,回首还照,见棚柱悬楹联云:“世德肇开六代,将人民社稷是司,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宗祊溯自娄江,忆孝享蒸尝尽礼,忾然有见,愋然有闻。”由此可见,忻城莫氏先人,亦礼邦民族,教育后人的语气,乃是不可骄猛,当厚礼待人。孔孟遗风,学究有容,即或土司酉长,庶几黎民,亦应人民社稷是司。退出宗祠后,漫步在翠屏山下的“弯街”,我想通过这次活动,增进了友谊,增长了见闻,也使自己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真是不虚此行啊! 后话 以莫氏宗亲的名义,诸如赴忻城考察还是到各地举行敦亲活动,我本人已经参加不少,以岑溪莫氏宗亲名义组团活动更是身体力行,每每均为组织者,每次参加这种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并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和教益。中华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是由不同姓氏族群组成的。莫姓的人在全国并不多,按照人口多少排序,新的百家姓排在97位。诚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莫姓虽然孕育出一些杰出人士,但并不多,即使是现在,两院院士没有一个是姓莫的人。当今,莫言的成就当属大矣,但终究莫言并非莫氏宗亲。民国时期东北有一个莫德惠的社会贤达,在宪政时期,1948年报名参加副总统竟选,同李宗仁、孙科、程潜等一起较量。最终他落选,这是当时国人预料中的事,但我至今为止,最佩服的也是这个人,因为他敢做,敢同李、孙、程等较劲,这是很不简单的。几百年前,忻城,南丹的莫氏世袭土官制度,莫姓人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历史的偶然比必然性更大。有资料显示,曾经有莫姓的人,在异域越南当过皇帝,新闻也有报道了,这个皇帝的后裔近年还回中国内地寻根问祖。做皇做帝,可有偶然,但真的要学问支撑的,就不可能了。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也许可以成为总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绝不可以成为大学教授和院士!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莫裔族人啊,要知道读书才能兴邦,知识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