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族谱研究 查看内容

莫氏家谱 第六篇 后记 一、莫氏家族变迁实录 <九> 黎村祖居 ... ...

2010-6-25 10:44| 发布者: 莫苘濂| 查看: 4032| 评论: 0|原作者: 莫国胜|来自: 莫国胜

摘要: 大约明朝万历年间,本族二十三世祖尔光公从火岗迁居黎村为一世祖,时约公元1573──1619年。   黎村,在莞城以东60公里,惠州城以西20公里,明清以来属东莞县京山司辖。村背靠崖山,在山之阴,三面环 ...

    <九> 黎村祖居

   

    大约明朝万历年间,本族二十三世祖尔光公从火岗迁居黎村为一世祖,时约公元1573──1619年。

  黎村,在莞城以东60公里,惠州城以西20公里,明清以来属东莞县京山司辖。村背靠崖山,在山之阴,三面环水,与惠阳县罗村隔水而遥相对望。

  黎村分黎村圩和黎村围两部分。石头围、下园、上川在黎村圩,而隔篱屋(即旧屋围)、油麻地、水口围、瑶背、娘女围等则在黎村围。现有居民三千多人,罗姓为主,莫姓约百人,其余姓氏人数极少。

  故老相传,黎村罗氏之祖先为宋代组织九十七家南迁之南雄珠玑巷人罗贵。相传南宋绍兴年间,高宗宠妃胡贵妃之兄犯法,胡妃被牵连贬入冷宫。胡妃不甘冷落,私自逃出宫禁,沦落乞讨。时有南雄县民黄贮万运粮上京。胡妃在码头乞讨时,巧遇黄贮万。黄惊其之美,将她带返家中。不久,高宗发现胡妃失踪,于是密令缉拿。官府追缉多年而不可得,反累众多官员降职拿办,无奈只得上书胡妃已死,暂停缉捕。谁知数年后,黄贮万之家奴忿主出逃,供出胡妃下落,朝中大小官员震惊。时有贡生罗贵是南雄县珠玑里沙水村人,其亲在京中闻此消息,急告罗贵携家人逃避。罗贵于是在绍兴元年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村民南迁。其邻近乡民闻此消息,也恐累及自身,纷纷迁居躲避,造成珠玑巷人南迁之大势。南迁之珠玑巷人便为今天珠江三角州地区居民之祖先。时宰相恐高宗知道胡妃真相,不但累及万民,亦有众多官员受累,因此谎称其地有瘟疫,喻民搬迁,并派兵洗其地。

  罗贵一家顺北江南下,初居今新会县浪溪村。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居东莞英村。罗贵五世孙罗元振,为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科进士(1196),官任南昌郡守。后辞官返粤,携眷在东莞铁岗村(今企石)定居。元振生七子,幼子罗映参于宋理宗年间(1241-1263)自铁岗迁居来东莞谢岗黄曹村,为谢岗罗姓始祖。其后罗氏族人散居东莞各地。

  相传黎村在八百多年前立村,初为黎氏族人所居。而今天罗氏人之先辈,则居于隔水对望之罗村及沂溪水一带(今称罗村沥)。大约六七百年前,相传有一对罗氏兄弟跟一黎姓子弟是莫逆之交。罗、黎经常互访。一天晚上,罗氏弟从黎氏处探访回村,黎氏子送其至罗村口,罗氏子感黎氏子友情之厚,将黎氏子送回黎村。黎氏子回村后,为罗子友情所动,坚决再送他一程。如此一来一回,天已大亮。于是黎氏子建议罗氏子迁居黎村。罗氏兄弟欣然应允。于是,罗氏兄住上川围,罗氏弟住水口围。

  罗氏迁居黎村后,人丁大发。而黎氏却日渐式微,或升迁,或老死,直至最后,黎氏在此绝迹。民国初年,竹园一带还有许多黎氏民居及黎氏宗祠,如今都被清拆朁建了。

  罗氏长房居上川,二房居黎村围。由于长房人丁发展过快,民房逐渐扩建,长房所在地逐渐形成明清时期较有名气之黎村圩。上川与黎村围相距几近二里之遥,但上川围民居已发展到松毛顶一带(今新群小学所在地),大有跟黎村围民居联成一片之势。

  大约三四百年前,上川围出了一位财主,名罗百财。他家财万贯,但只有一个儿子,却又在京城做事。儿子常年不归,百财夫妇甚是挂念。

  相传在百财苦思幼子之时,遇到一位精通阴阳学术的外人。百财向他请教子不孝亲之缘故。术士笑说:"这有何难?只需把祖坟墓碑放低二寸,尔即可立见儿子矣。"百财于是照办。

  果然,百财之子不久就回到黎村,还带回一位美貌的娘子。夫妇大喜。

  但是好景不长,外界忽然流传百财儿子带回的是一位皇妃。官府访得后,就以匿藏皇妃之罪名来村捉人。

  由于保甲之法规定,知情不报者有连坐之罪,于是村人争相走避。上川围最近崖山,所以大部分村人就逃到崖山岭一深涧之中躲藏起来。

  当皇兵深夜来捉人时,上川已经空无一人。将兵正在疑惑,忽然听得崖山脚下深涧之中有鸡啼之声,于是率兵前去察看。

  时近四更,天色还未大明。村人见皇兵赶到,以为被发觉,于是争相逃避。天黑,官兵看不清是村民,以为是聚贼作乱,于是围追截杀,一场血战。至天明时,村民已几被杀尽。

  据闻上川村民几乎被尽歼。血迹伴随山涧之水从山脚一直流到黎村村口黄边沿,血流二三里长。村民就难的山涧,现名"谋人坑"。上川围从此衰落,至今只得三四户人家而已。而上川民居大多倾圯,改作农田。至今在远离上川之松毛顶一带耕作时,还不时会发现一些断砖残瓦,废墙基等物。

  官兵何以在山脚之下听到鸡啼声?据闻一老太婆在走难时带了一只公鸡。官兵搜村时,火把之光耀天,公鸡以为天明,于是啼叫,终致一村之人难逃厄运。

  据闻百财夫妇逃过了这场灾难,但儿媳却不知所踪。百年之后,罗百财葬崖山,传言八里(担丧者)们埋了三天三夜,落葬点有十余处之多。究竟何处才是罗百财的金身及珍宝埋藏处?八里们在埋完百财夫妇后亦被毒死,终成一千古之谜。

  也有民间传说:上川围人丁兴旺之后,为交通便利计,筑堤截断一环村水泊以作村道,破坏原有风水,才招致灭顶之灾。

  上川围衰落后,黎村围依然兴旺发达。罗氏族人集资在沂溪水的水口处建一罗氏宗祠(即今水口围之罗氏宗祠)。祠分三进,建筑面积九百九十九平方米,坐南向北,脉自银瓶而下,与潼湖宝塔山(笔架山)遥相对应,祠前绕沂溪之水,旖旎西去东江。由于人丁兴旺,财力宏厚,祠堂又在东江边,常有水患,族人又在祠左建一钟楼以镇水患及改善文运风水。以后,钟楼及周围的房舍便成为村民子弟读书之所,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再以后,罗氏族人的一支又在围村之南北门之间建一宗祠,即今娘女围罗氏宗祠,水口罗氏宗祠便成了祖祠。娘女围罗氏宗祠的一支渐渐成了黎村罗氏的主要成份。

  且说黎村罗氏,先祖原本居于罗村(今属惠阳)、沂溪水一带。自从那罗氏两兄弟迁居黎村后,人丁兴旺,逐渐占据了黎氏之田产物业,最后导致黎氏在此绝迹。无独有偶,罗氏之祖居地罗村,自从两罗迁出后,人才凋落。此时恰有谢氏子娶罗村罗氏女,入赘女家。以后谢氏大发,也逐渐吞占了罗氏之田产物业,导致罗氏在罗村绝迹。

  此后,黎村罗氏依仗大族,便指责罗村谢族侵占其家业,而罗村谢族又反指责黎村罗族侵占黎氏产业。双方又不时为水利灌溉问题在沂溪水上游发生争执。最后终于发生两村械斗。

  黎村罗氏与稔子院罗氏、桥头迳贝罗氏同族,而罗村主要居民是谢氏和翟氏,谢氏跟谢岗谢氏同族,跟沥林张屋是亲族,跟沥林鹅室谢氏又是同族。因此,罗谢两氏各自纠集其同族、亲族与对方械斗。

  械斗发生时,我绮亭公在世。绮亭公夙学居家,赋性儒雅,公便作调人,奔走双方,也曾终止多次械斗。但黎村族大,居然挑战九乡十八约。相传一年黎村罗氏跟沥林张氏斗,靠近张屋之水田禾熟,人不敢收。我绮亭公亲往张屋商议,凡田边插有顶帽毛杆者,即为莫氏田,张屋人即不来生事。于是我莫氏平安收割所有水稻。黎村罗氏见此,也学着在田边插顶帽毛杆,竟然平安割完全部水稻。以后,绮亭之子秉钧也常作这种调解工作,很有成效。

    清代嘉庆己未科姚文田榜第67名进士、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1752——1819年)在其《丰湖杂记》中也记下了这些械斗的事情。文中记载说:

 

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述,博罗韩生以笔记之。(嘉庆乙亥五月念日)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终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非忠义之后,其孰能之!?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挺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

 

  明清时期,黎村附近地方依然荒芜。据明末清初张穆在《故园茶山记》中说:"茶山,莞巨镇也,背山临水,周围百里皆浅泽,秋夏积水,汪洋无际,中有鹊岩、罗山、台山、凤山诸小岭,昔蛋民居其滨。宋以来,诸姓始从此居,相传由珠玑巷至,则皆海内避乱流寓者,是时茶山,犹荒落也,及宣、成、嘉、隆(注:即明朝的宣德、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426──1572年)间,科第鼎盛,(略)里皆殷富。"黎村和茶山在明清时同属东莞京山司,民众生活情况类似。

  黎村地处莞邑东南地区,地势偏高。但黎村临近东江之滨,沂溪水旁,由于北去东江之水为桥头及潼湖一带之山地所阻,故夏秋间常水浸。道光年间,潼湖大水,淹潼湖、门口田、中岗、婆湖一带,伤民无数,绮亭公之孙、秉钧公次子甲瑞水淹失。

  由于连年水患,惠阳县民(旧称归善县)在潼湖宝塔山(笔架山)建塔镇水。道光年间,黎村、常平、桥头、企石、石龙一带乡民集资在崖山岭之巅建谭公庙以镇治水患。

  崖山岭风景秀丽,环境清悠,素有“风景小罗浮”之称。山顶有水似从天来,长年飞瀑不止,顶部有一数十丈见方之陡峭石崖,因得名崖山。相传谭公仙圣即由此堕下,羽化升仙。谭公爷名谭德,即谭公庙所供奉之神仙,惠州人氏,原为一放牛娃。相传他在崖山放牧,数日不归,乡人往寻之,在崖下得其衣冠,不见玉身。其母在山中"九龙潭"的地方呼其名,有回答之声,却不见人影,乡人以为神迹,各地素有供奉。明代倭寇为患,一天深夜倭寇奇袭深圳大鹏千户所城。有自称谭公者密告村民,解救一地军民。清末咸丰年间,广东天地会首领何禄在东莞石龙发动红巾军起义,惠州翟火姑闻声响应。起义最盛时,有军队十多万人,流蹿十二年始息。起义军围攻惠州城数月,城不得下,于是挖掘地道秘密攻城。是夜,城中父老俱得一梦,被告知敌人挖地道攻城,劝告早作准备,鹅城以此得保。而据闻报梦者,亦为谭公。战后清庭谓:城之得保,全赖谭公。咸丰六年,谭公仙圣以护城功,敕封襄济,各地由此广泛信仰谭公。又深圳龙岗等地曾有瘟疫,赖谭公得保。后来香港等地水灾,柴弯等地渔民见一金盔金甲,头带紫金冠之神人与龙神相斗,解救一地渔民。神人自称为崖山升仙之谭公爷,喻渔民供奉,可保平安。如此一来,谭公爷成为渔民保护神之传说流传四方,各地俱建庙供奉。黎村人因为谭公爷能治水,因此在石崖下建庙供之。

  庙宇建成后,有一韩道人见崖山岭风境悠雅,仙气馥郁,祥云聚而不散,因在庙后石崖手书"飞云雨瀑"四字,字为斗大石刻,公元1993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谭公庙已成为旅游胜地矣。

  庙宇修成后,远至石龙一带之乡民都前来敬奉。他们乘船到黎村瑶背围登陆,奉神后又由瑶背围乘船返家。旧时因黎村圩兴盛,黎村瑶背围有水陆码头,聚散货物,本族三十二世祖培森公及许多黎村乡民都在此以脚夫为生,可惜码头今废。谭公庙也于文革年间被毁,只余颓垣败瓦,令人唏嘘不已。

  不知何年何月起,黎村竟然有一种掷石头习俗,而黎村墟也因此被称作石头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至八月十五间,黎村罗氏族人即以娘女围祠堂为界,分为两部分。娘女围、隔篱屋、水口围、瑶背等地是一部分,其余地点是另一部分。每逢入夜,村中青壮男丁就会持盾(树藤做之抵挡用兵器)负石而出,到娘女围祠堂两边集合。一声令下,两边男丁就会掷石攻击对方。当一方抵挡不住对方石弹攻击,要撤退时,退方之成年人就会从家中汹涌而出,乱石击退来犯之敌。祠堂前每晚都会站满村民观看,喝彩助兴。

  根据惯例,村民受伤伏地后,对方便不能向伤者攻击。因此,此俗虽然凶险,却从没发生人命事件。伤者只需到祠堂以香灰敷伤,很快就会痊愈。据言打胜一方,宗祠先祖会保佑他们人丁兴旺,六蓄平安。因此,伤者也不会怀怨报复,迁怒他人。

  掷石头习俗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解放后始被禁。但是,民国时期一位将军观看此俗后,曾感叹地说,他敢去跟日本人打仗,却不敢参加这种"石头之战"

  黎村围地形之奇,亦与他处不同。据风水师云:"黎村围乃巨蟹所化。"娘女围为蟹身;隔篱屋、水口围、瑶背一带为蟹之右手,俗称蟹钳;花厅至油麻地一带为蟹之左手,其中花厅至油麻地中间有一地名蕴玉,乃全村的富贵之地;娘女围祠堂前地形下陷,成一池圹,俗名面前圹,乃祠堂纳日月精华之所在。风水师云,如面前圹被填塞,则黎村风水被破,瘟疫丛生,不可久居矣。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