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族谱研究 查看内容

莫氏家谱 第六篇 后记 一、莫氏家族变迁实录<五> 宋代盛衰 ... ...

2010-6-25 10:34| 发布者: 莫苘濂| 查看: 3376| 评论: 0|原作者: 莫国胜|来自: 莫国胜

摘要: 大宋建国之初,五代十国之分裂局面还未结束。如松公此时已经年老,但可能还未身故。如松公生怀、惟二子。此时唐宋之交,正当乱世。据番禺沙湾新村《莫氏族谱》记载:“莫怀,如松公长子,字尧远,号碧洲,官至青州别 ...

     <五> 宋代盛衰

 

     大宋建国之初,五代十国之分裂局面还未结束。如松公此时已经年老,但可能还未身故。如松公生怀、惟二子。此时唐宋之交,正当乱世。据番禺沙湾新村《莫氏族谱》记载:“莫怀,如松公长子,字尧远,号碧洲,官至青州别驾。少有才猷,目睹后晋汉周之兴败,每叹曰:未可仕也。及至宋太祖登极,乃喜曰:可出矣。遂以文学荐,初任开封教授,历升青州别驾。致仕,居家足不出户。寿八十二,童颜鹤发云云。。。。。。莫惟,如松公次子,字舜远,号灵洲。宋太祖建隆间,官至单州团练使。”单州,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地区,当年大宋朝与北汉国交界附近。后来的南宋名将韩世忠,北宋时也是官居单州团练使,在此与金国交战对峙多年。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十多年争战,终于局部统一了中原地区,但中国北方和西方还有辽和西夏与他对峙。

  当局势稳定后,宋太祖为消除五代十国时骄兵悍将拥兵为王之隐患,开始解除他身边各大将兵权。古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灭,走狗烹”的时机也将来临。

  一天晚上,宋太祖召集大将饮酒。酒兴正浓之时,只见宋太祖忽然长叹一声。众将忙问其故,太祖说:“我这个位子,谁不想坐呢?”众将领忙向他大表忠心。宋太祖说:“我深知众卿无异心,可要是你们的手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到你们身上,你们能够阻止得了么?”众将领至此方知宋太祖对他们已起戒心,只有交出兵权,方可保平安。第二天早朝,众将领纷纷以身老力衰为由,自动请辞,交出兵权。宋太祖在杯酒之间便解除了众将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其后,宋太祖采取宰相赵普先南后北之统一政策,先后消灭了南方的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国,对北方的辽和北汉,他只采取守势,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而已。

  为了避免五代分裂割据局面重演,宋太祖及其后之宋代皇帝,采用“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军阀之势力:

  一是把节度使兼领的“支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改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这与本族先祖莫晋所奏“为官者不可握兵权”以削弱藩镇势力一致。这是将地方政府与军权分开,节度使管军,知州、知县等官员管地方民政。)

  二是把原由藩镇把持的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下令地方财政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钱帛缴交中央;

  三是剥夺方镇节度使的司法权,恢复各县县尉的建置。司法管理改由科举录取的文官担任,而地方司法治安权力,则由县尉负责;

  四是不断抽调地方精锐之兵充实禁军,造成地方兵力贫弱。

  在解决军阀势力的同时,宋太祖也进行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主要有四项:

  一是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等“三衙”分掌。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互不统属,只听命于皇帝;

  二是掌兵权和调发兵权分离。三衙虽然分掌禁军,却无调发兵权力,枢密院掌发兵、调兵权力,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三是京城驻军和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为“内外相维”;

  四是使兵将分离。京城驻军和地方驻军必须经常调动,史称轮流驻防之办法为“更戍法”。军队将领也经常更换。

  官僚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宰相地位和权力下降。军政归枢密院,宰相只掌民政,财政归三司使掌握;

  二是实行职官之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由于宋太祖以禅让方式夺得后周政权,故他不得不承接后周的整套官僚架构,以安抚旧政权的官僚和稳定局势。但宋太祖要实行中央集权,旧机构和旧人员显然不适应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宋太祖对他们也难以信任。因此,宋太祖另外差派官员,让他们的官衔上带着“判”、“知”等字眼,去行使实际职权,而旧官僚则丧失相应职权。如此,则造成官、职、差遣三位分离的状况。官只表明官名的位品,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并无实际执掌和权力;职只是一种荣誉头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事,拥有行政权力;

  三是实行科举考试改革。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和被录取的人由座主和门生的关系结成政治集团,产生派系斗争,所以宋代禁止及第进士称主考官(春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以后,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这些经过殿试录取的进士,就成了“天子门生”。

  宋代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大大巩固皇权统治。但是,分化事权,官、职分离之做法,却无限止膨涨了宋代官僚架构,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和积贫积弱局面。这是有宋一代备受外族政权侵凌之主要原因。

  各地族谱在这里稍有不同,南唐如松公生怀、惟二子,一说怀公生勇、雄、顽三子,一说惟公配何氏,生勇、雄、顽三子。本处暂从祖传族谱说法,以惟公为本族先祖。长子勇则为本族之五世祖。勇公配福建林氏为妻,中年以后也得三子,即永丰、永昌、永泰。因为姻亲的关系,勇公成家后移居福建。林氏在福建是世家大族。世人形容林氏家族之盛,有“三日不出林”之誉,即在福建行走三日,可能还未走出林氏居地之范围。

  长子六世祖永丰,居福建甫田县吉履乡。次子永昌乃本族之六世祖,讳之用,号建山,生宋真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正月初七日亥时,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1085)年五月十四日子时,寿八十一岁。登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乡贡,出任广州训导,娶李氏,居住广州城清风桥。至其去任,递乃会试复登景祐六年(1039)进士出身,任闽中兴化府蒲田知县,复娶万氏,升南雄路判。万氏生宋天禧庚申年(1020)二月初三子时,终于元祐癸酉年(1093)三月十二寅时寿七十四。合葬番禺(今广州市)白云山戙旗峰,坐卯向酉兼乙辛之原。穴前有联云:源从凌水分三派,宅占禺山第一峰。

  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室朝庭刚刚进行了一场剧烈之政治斗争,即以王安石为首所昌导之“熙宁变法”。这一围绕富国强兵目标所推行之变法,其主要内容有:

  〈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募役法(又称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7〉保甲法;〈8〉保马法;〈9〉将兵法。

  但是,反对新法也大有人在,如文彦博、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元老大臣,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宋神宗之弟等,其代表人物则是司马光。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继位,时未满十岁,年号元佑。神宗之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罢一切新法。

  元佑初年上台的守旧派人物为了打击一切变法势力,将变法派人物逐出朝庭,永不录用。元佑八年,太皇太后卒,哲宗亲政,他主张恢复神宗皇帝的事业,于是罢守旧派人物,重新起用变法派大臣。变法派人物为了报复,将元佑年间支持废罢新法之官员列为元佑党人贬官处置。守旧派中的苏辙、苏轼、刘挚、范纯仁等更被流放岭南。

  以前部分族谱记载,“永昌公于元佑六年进士及第”,故推测他可能受到这次政争的余波影响。今据番禺沙湾、东莞大洲、增城龙尾岗等地《莫氏族谱》修正,“永昌公于景佑年间进士及第”,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年。永昌公虽然生当变法时期,但因官职所限,应当不会参预这次政治斗争。但各地《族谱》对其官职先后次序记载不一,如有些记载,永昌公先任“路判”,后当“学训”,这就是明显的官职被贬了。永昌公的长孙莫仕广,曾经是宋朝广东科举解元,宋大观丁亥年(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上舍授常州路教,考绩王府直讲。王安石开始变法时,他只得5岁,结束时(元佑元年)也只得21岁,因此也不可能涉入这次政争。其它如莫愚、莫钝、莫遗等人,官职太低,也不可能涉入这次政争。

    倒是八世祖莫仕广,官职为王府直讲,是北宋朝王子的老师及幕僚。王府直讲官职虽小,但若王子登极为帝,便可能是太傅之身(皇帝老师),仕途极佳。一个王子最终能否成为皇太子、登上皇位,与他身边的王府直讲、王府赞读等顾问辅助大有关系。元佑六年时,莫仕广刚巧26岁,他很可能就是该年“进士及第”,而部分族人可能错记为永昌公。宋大观丁亥年(1107),莫仕广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也仅仅是42岁,不久就出任常州路教、王府直讲。部分《族谱》中有“(永昌公)从高宗南渡”的记载,可能也是将仕广之事附会到永昌公的身上。王子老师称王府直讲,太子老师称少傅,皇帝老师称太傅。宋高宗未登基时,宋朝太子另有其人。后来北宋被灭,徽钦二帝被虏,宋朝宗室连同朝臣三千多人北去,单单只得康王赵构逃脱,这才登基为帝,此即宋高宗。所谓“从高宗南渡”,很可能就是仕广曾为康王王府直讲的传说记述。但莫仕广终于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两年后北宋则为金朝所灭。

    江浙民间及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个民间传说,很可能与仕广公有关。这个丑化莫氏的故事,后来被冯梦龙改编成小说、戏剧,就是《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戏剧《金玉奴》的故事大概是:宋朝落难才子莫稽身为科举解元,但因贫无所依,无法凑齐上京赴试路费。金老大世代为乞丐头目(团头在难时周济收留乞丐,但乞丐平时所乞钱财必须交出月例钱给团头,团头由此发家致富),生有独女金玉奴,才貌双全。金老大为她觅得穷书生莫稽入赘为婿。金莫联婚宴亲之日,众乞丐记恨金家致富忘本不宴乞丐,捣乱婚宴。莫稽引为奇耻,由此而生抛妻之念。后来莫稽进士及第,出为司户参军,乡人笑指乞丐女婿做官了,莫稽更怒。上任路上,莫稽伺机溺死玉奴,欲谋另娶。玉奴得莫稽上司许德厚救活,并纳为义女。许德厚设计骗莫稽娶其义女。怎料洞房之夜,他一进房门便遭老妪、丫鬟劈打,再看新娘不是别人,正是前妻玉奴。后经许氏夫妇解释,莫稽明了真相,惭愧不已,再不敢嫌弃糟糠。后来,许莫二家世代友好。

    新加坡李大傻所编《珠玑巷传奇》一书及广东珠三角地区传说,记述的是番禺何氏之女嫁一莫姓解元才子,故事情节与《金玉奴》一剧大致相同。而现实中的番禺莫仕广也是科举解元,与前妻彭氏失婚未娶,葬广东番禺石冈苑冈山,后又娶羊城安澜街何氏之女,入赘南海平洲。司户参军为仕广之祖永昌公曾任官职,仕广官邸自名“冰玉轩”也似与“玉奴”一名有些关系。只是二人出身大有差异,当为小说家玩笑之作。

  宋哲宗亲政仅六年,驾崩,其弟赵佶立,是为徽宗,年号建中靖国。徽宗重用蔡京、曾布等人,又宠信宦官童贯,朝政昏暗。

  这期间,宋朝之河北、山东一带爆发宋江的农民起义,而浙江淳安也爆发了方腊起义。这两支起义军虽然在公元1122年被先后镇压下去,但五年以后(即公元1127年),北宋则被金朝所灭。徽宗在位25年,但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侵时,宋徽宗就勿忙让位给太子宋钦宗赵桓,自己带一班宠臣跄忙南逃。幸得忠臣李纲之助,才化解了此次金兵之灾。钦宗即帝位后,年号靖康。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在投降政策之领导下终于为金朝所灭。金主废宋徽宗和宋钦宗为庶人,立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同年四月,金兵虏徽、钦二帝及宋朝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北去,此为“靖康之耻”。

  建炎元年十月,宋高宗从应天府沿运河南逃到杨州,最后迁都临安(即今杭州),莫氏族人也可能跟随南渡。

  六世祖永昌公配妻李氏、万氏。李氏早卒,葬福建潮流港。公与万氏葬广州白云山金盘岭同旗峰。

  公之长子愚,字世泽,号爱川,配高氏,生子二,即仕广、仕俊,迁居番禺韦诵。公之次子鲁,字世仰,号始山,迁南海西樵老村为一世祖,出四子,即晟、昂、晃、最。公之三子名钝,乃本族之七世祖,字世陵,号朝崇,拔贡出身,官至荆门州学正(荆门州即今湖北荆州,学正乃一州之教育长官,相当于今之教育厅长),子二人,达、遗,居东莞蕉利。钝公乃迁居东莞之一世祖。

  达公为八世祖,居广州清风桥,配章氏,号奇叟,字一锦,出五子,即如英、如雄、如华、如福、如珍。

  遗公乃本族八世祖,与仕广同辈,字钜,号肖叟,元佑四年生(公元1089),南宋绍兴五年卒(公元1134年),年仅四十五岁。遗公忠君爱国,性情刚烈,绍兴年间上书《平边策》,纳粟助边,授朝奉大夫(一记为奉政大夫)之职。公初卜居东莞城莫家岗(即今东莞宾馆一带),旋又迁居东莞蕉利村(即今中堂招利)。公配陈氏宜人,绍兴二十二年合葬蟠溪水茶山围圣娘岗(即今东莞茶山镇芦边村)。公生七子,七子之名皆有恢复中原之意,即威、猛、勇(烈)、辅、弼、韬、略。

  九世祖威公乃遗公长子,字念一,公任广西象州武宣县尹,居东莞蕉利板桥,今番禺深井、岗尾、仑头、北山、赤沙皆公裔也;猛公乃本族之九世祖,字念二,遗公次子,妻何氏、陈氏,官宋朝同知,由蕉利迁今桥头镇大洲乡南门。念二之子如一生六子,一、二、三、四子居大洲(现大洲村分四房则缘于此),五子迁博罗龙叫,六子迁惠阳牛尿岗;勇公(一些族谱记为莫烈)乃遗公三子,字念三,南宋(江西)建昌府同知,居厚街河田、东莞高步、增城龙尾岗、莫官田;韬乃遗公四子,字念四,居麻涌东圃、新基;略,遗五子,居(长安)白石乡;辅乃遗六子,字念六,一字智,别字克治,恩奖致政大夫,配姚氏、黎氏、居蟠溪水;弼,遗七子,居英村、上瑾。

  如一第三子叔翰公乃本族之十一世祖,居大洲村。叔翰公长子启勲,号胜寿,乃本族之十二世祖,约生于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年间),成年后从大洲村,分支迁居惠阳火岗村为一世祖。胜寿公因子有恩于朝庭,故南宋朝庭赐予“修职郎”。公配罗氏,合葬鲤鱼冈。胜寿公子流泉,约生于公元1223年(宋嘉定年间),妻翟氏,子创业,与胜寿公合葬鲤鱼冈,为本族之十三世祖。流泉公何恩于朝,并无记载,不可考。流泉公之子创业,配杨氏,合葬鲤鱼岗,与胜寿公同墓。创业出一子,名斗子。至此,南宋皇朝也将结束了。

  本氏族从一世祖孝肃公始,至九世祖猛公止,可说是世代官宦,功名鼎盛。到猛公这一代,人丁也开始大发。但是,自从胜寿公分支火岗后,连续三代单传,几乎香烟断绝,功名也日渐廖落。这可算是本氏族由盛转衰的时期。

  限于篇幅,本文已不能对本族的其它分支进行叙述。但是,莫氏家族在宋代确已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科第蝉联,朝野侧目。宣卿祖封开后裔中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等连连高中进士,莫天佑更在一甲;浙江湖州人莫俦二十二岁中状元,山阴人莫子纯中庆元二年“状元”(因有官充第二);莫琮一家有“登科五宝”之称。归安进士君陈是宋嘉佑年间及第,同年及第的还有名臣苏轼等人。君陈辞官不仕,回乡教育后人,其品德之高,一时无两。君陈公后,也累世金榜题名。苏东坡盛赞君陈莫家有“西河跳珠轩”之誉(详见《君陈传》)。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