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莫氏宗亲网 首页 族谱研究 查看内容

莫氏家谱 第五篇  名人传记

2010-6-25 10:28| 发布者: 莫苘濂| 查看: 6272| 评论: 0|原作者: 莫国胜|来自: 莫国胜

摘要: 一、莫宣卿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孝肃公宣卿祖生于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   孝肃公名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母亲梁氏,生性贤 ...

名人传记

 

 

一、莫宣卿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孝肃公宣卿祖生于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

  孝肃公名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母亲梁氏,生性贤淑。让仁公以放鸭为生,早卒,葬今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都尚村两野山。孝肃公是遗腹子,家贫,母子相依为命。

  梁氏太君非常注重对宣卿祖之教育。孝肃公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能诵,故七岁时已熟读不少诗文,学会吟诗。一天,公与群童戏于河滨沙中。公遭戏弄,便吟诗道: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此诗一出,乡人大奇,传为神童。及年长,公就学于名师梁铭甫先生,自此才思大进,十二岁已举茂才(相当清代秀才),名震乡里。此后,公回家于麒麟山侧搭书室自学,决心排除世俗干扰,博览群书,致力精深。公有一首《答问读书居》描述当时寒窗苦读情况,诗曰: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有青云护。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公赴唐都长安应考,终于一举夺魁,成为我国自科举取士以来最年轻状元,也是广东广西两省第一个状元。公时年17岁。唐宣宗皇帝李忱为公赐宴,并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他在宴上赐诗祝日: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

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

  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以及第同年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探花使带领一班同年遍游名园。如有他人先折得已开牡丹或芍药,则探花要受罚。同榜之人先到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子宴会,最后在状元、探花带领下遍游京中名园。由于祖公及第,又身兼状元、探花二职,因此游园之时,万人景仰,盛况空前。满朝文武争相祝贺,同榜进士柳圭之贺诗日: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公有一首《及第自咏》诗述说夺魁后的喜悦心情,诗曰: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公状元及第后,出任翰林院修撰,又恩赐内阁中书大学士。不久,公还乡祭祖,假期后还京任职,无奈母亲梁氏嫌路途遥远,且不堪长安严寒天气,故未同行。多年来,公与太君相依为命,极尽孝道。公返京任职后,有一首《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述说他勤劳任职的现状。该诗也被清人收入《全唐诗》中,是宫庭诗作中的佳品,今录全文如下:

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

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

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

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

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

浙东裘甫起义后,浙江地区受到起义军的严重打击,百废待举,朝堂之上牛李党派之争又未平息。祖公于是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南国地方官,以奉养母亲。帝诏准出为台州别驾(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别驾为州刺史副职,级别较司马稍高。)公奉旨离京时,百官相送,赠诗者甚众。柳圭的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薰。

白敏中的贺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埋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伦应舍旧,经筵保傅为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采人。

(九重:指皇宫重地;黄甲:翰林院书写诏书用黄麻纸,又称黄甲;百镒:重量单位;台阁:指朝庭中枢机关;丝纶:原指皇帝的说话,借指掌握传达诏书的人。)

由此可见,朝庭上下,文武百官对公之孝行非常赞赏。

公回到故里,即奉母携眷去台州上任,不幸病逝于途中,葬封州文德乡锣鼓岗。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奉旨敕封公为正奏状元,谥孝肃,入祀封州乡贤祠。建国后之文化大革命时期,此墓作为封建主义的象征,被推土机推倒铲平,如今只能算作衣冠冢而已,但也赚去族人不少眼泪。

  公虽然早逝,但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公元配夫人白氏,生三子,长莫齐,次莫楚、三莫晋。莫晋公曾任怀州刺史。公故后,后人整理其文稿,辑为《莫孝肃公诗集》。时封州刺史白鸿儒为之作序(公元878年),称其文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造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也。(载《钦点全唐文》),可惜诗集现已失传。

  民间传说:唐皇帝想吃南方土特产,公巧妙地将山上生长的薯莨(作染料用的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吃得味苦难咽,公于是奏称广东地贫,百姓以吃此类食物度日,又不幸连年天灾,故民生因苦。最后,皇帝恩准免除广东三年征粮。

  另,话说孝肃公状元及第后,皇帝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后世子孙支分东莞后,有一支在东莞桥头镇大洲乡立村。建村时,族人在村入口处建锦衣世泽石雕牌匾一幅。民国年间,日寇入侵。一日本军官骑马带兵路过此地,远见:锦衣世泽牌匾,知是民间纪念名贤所立,慌忙下马通过。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为纪念宣卿祖故居文德乡,镇人将新建的中学命名为文德中学

  孝肃公一生虽然短暂,但其成就影响深远。尤其在推动南方文化事业方面,他打破了南蛮文化落后的偏见,大大鼓舞广东士子读书的凤气。作为他的后人,我们应该整理挖掘他的遗作,令他的诗集重放异彩(据查香港大学图书馆存有公元1863年出版之《莫状元集》,惜无缘一见)。

        

 

          二、君陈传

君陈公是浙江归安人。据《中国姓氏汇编》记叙,莫氏的鼎盛时期是宋代浙江吴兴莫家,有西河跳珠轩的美称──宋代苏东坡的赞誉。

  君陈公乃宋朝进士,但他志趣高洁,不肯为官,并定居浙江吴兴授徒。由于德高才丰,多次被引荐也不肯为官,所以他很有名气。君陈出二子,长子砥,次子 ,也很有才名。 为永嘉知县时,廉政爱民,政绩显著,故民为之立生祠(祖传族谱:砥为永嘉知县,本说从《中国姓氏汇编》)。 又生伯 (族谱为伯虚),少怀大志,官刑部郎中、温州太守,后任常州知府,为官亦清正廉明。伯 又有三子,才华远播,各点进士及第,时称莫家三英三英俱为官,长莫济,官宋朝司农少卿;次莫汲,官国子监正;三子莫冲,历明世长吏。到第五代,又出容,成就更大,官居宝文阁工部尚书。

  浙江吴兴莫家,四代为官,五代闻名,皆君陈公厚德所致也。

 

 

         三、莫永昌传

永昌公为宣卿祖六世孙,讳之用,号建山,生宋真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正月初七日亥时,终于宋神宗元丰乙丑(1085)年五月十四日子时,寿八十一岁。登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乡贡,出任广州训导,娶李氏,居住广州城清风桥。至其去任,递乃会试复登景祐六年(1039)进士出身,任闽中兴化府蒲田知县,复娶万氏,升南雄路判。

  公配李氏、万氏。李氏葬福建潮流港,公与万氏合葬羊城白云山,即今广州白云区金盘岭同旗峰。长子愚,出二子,即甲、丙,居番禺韦涌;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出四子;三子钝,配程氏,出二子,即达、遗,居东莞蕉利。永昌公一生忠君爱国,其后裔多人不忘恢复故土之志,有人纳粟助边,捐田地数倾,又有人上书平边策,终获朝庭赐官重用。

  永昌公为本族最后一位从外省迁回广东的先祖,至今珠江三角洲一带莫氏,多为永昌公之后。

 

 

          四、莫登庸传

  莫登庸,公元1527──1529年安南国王(今越南),原籍东莞中堂蕉利北坊,宣卿祖七世孙钝公后裔。登庸公先祖为蕉利渔民(因蕉利村在东江边,村里河道纵横,故村人以渔为业),父莫萍。

清初李镜《见睫琐言》及清代邓淳编《岭南丛述》皆有对莫登庸原籍的记叙。据清末探花陈伯陶编的《东莞县志》载,莫萍能文,萍乃漂泊不定之意,故莫萍为其戏名而已。莫萍于明朝正德年间流落安南国海阳道宜阳县古斋社,后生下莫登庸及莫橛。

当时安南国王黎浚,见莫登庸神勇过人,非常喜爱,便封他为天武王都指挥使。黎潆即位后,封他为武川伯。后来殿监陈 杀了黎潆,自立为王。登庸联合黎氏大臣起兵攻陈,杀了陈之子及党羽陈遂,与群臣共拥黎潆之子黎椅继位。登庸因复兴黎氏政权有功,被封为武川侯。

1521年,登庸自称为太傅仁国公,统辖十三道水陆各军,左右朝中大权。翌年,黎椅因登庸专权而不满,潜逃到山西明义县依靠郑绥,登庸乃立黎榜之弟黎椿为恭皇。15274月,登庸自称为安兴王。6月,登庸逼黎椿让位,自封为太祖,改元明德,立子莫方瀛为太子。

1529年末,登庸让位给太子方瀛。翌年正月,方瀛正式即位,是为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称太上皇。1540年正月,方瀛病卒,登庸便立孙子莫福海(方瀛子)嗣位。是年十一月,登庸亲自与大臣到广西镇南关向明朝求封,明朝下诏封登庸为安南都统使,世袭。莫登庸于15418月病逝。

登庸废黎氏政权,即安南国王位,越南(安南)自此分为南北朝。莫登庸病卒后,莫氏宗室争权内拱,国势日衰。登庸收石室人阮敬为义子,并封西宁侯。阮敬将女儿嫁方瀛次子莫敬典,然后排济其他莫氏。莫正中、阮如桂、莫文明、莫福山等人退居反抗,不敌,迁往广西钦州避难,后被安置到韶州(关)、肇庆、清远等地暂居。安南莫氏政权依靠明朝扶持生存。明末,安南莫氏政权对逃往安南避难的南明政权礼遇有加,迎送至缅甸。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云南吴三桂造反,莫氏宗室在高平被黎维禧赶到云南,莫氏势力结束,安南国全境重归黎氏。越南北朝莫氏政权跟南朝黎氏政权连年争战,凡147年。(莫登庸事迹,详见《安南通志》,清末东莞陈伯陶编《东莞县志》,《东莞史志》及《广东文史资料》)。

 

 

           五、莫伯骥传

  莫伯骥(公元1877──1958年),字天一,东莞麻涌向北坊人,藏书家。宣卿祖九世孙辅公裔。

  伯骥幼年入县学,后毕业于广州公立医校,自设药店,经营西药致富,从此广罗古籍,收藏日丰。清末一度主编《羊城报》,自负状元之才。民国初年,莫荣新(宣卿祖四世孙莫平米迁广西之后)督粤时他曾任督府参议,继而应勷勤大学之请担任文史系讲师。1937年日军炸广州,举家迁居香港,晚年失明并患瘫,于1958年卒于澳门,终年81岁。

  莫伯骥曾在广州创办仁寿西药房。药店规模大,其本人不善经营,但善用人,故药房历数十年而不衰,时为中南各省同行之佼佼者。当代西药巨头莫露梧,是他当年的代理人。

  莫伯骥一生酷爱读书,其藏书最多时达五十多万卷,自建藏书楼,称五十万

卷藏书楼主。其藏书之广,版本之精为羊城之冠。至1937年,他的《五十万卷藏书楼书目初编》二十卷完成,目载书五百种,为宋刻、元刻、明刻、清刻等珍本。他尤注重收集粤籍名人遗著,故许多藏书为研究广东历史之珍贵文献。

日军炸广州时,举家迁香港,整理之一千四百箱书均遭劫掠,随身带出之书不过四箱,其著述原稿50种未付印亦遭劫。1940年,莫伯骥续成《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内收书目比初编时少一百多种。

莫伯骥是现代史上伟大的收藏家,他开办之实业对广东医药工业之发展有一定贡献;他收藏的书籍对研究广东古代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