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封开莫靖深的个人空间 http://www.moszq.com/?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封中史话》

已有 3706 次阅读2012-8-20 14:21

作 者:陈乃良著cad0e2651ce5d7a203085fd500711814.gif

世界最早地图上的“封中”
发表日期: 2007-11-8
作者: 陈乃良
——漫话“封中”之一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地图。图上广袤的岭南地域,仅标“封中”二字。“封中”何解呢?以前解为汊封阳和中宿县各取一字表示长沙国毗邻地区,我不敢苟同。封阳和中宿公元前111年设县,该墓公元前168年下葬,地图制作更早,何来此二县?封阳依贺江汇人西江,中宿依滨江汇人北江,两县距三百里,有绥江阻隔。绥江下游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绥江流域,汉封阳、中宿两县间隔着四会县,并不相连,故此说不可取。

古汉语“中”字在地理方面应用很广。 《辞源》: “中,泛指其所也,如吴中、蜀中。” 《全唐诗》以“中”称地名的例子比比皆是。李白诗“越中”、“鲁中”为题各三处,还有“巴中”、“峡中”等;高适题“宋中”诗七首,还有“蓟中”、“闽中”、“秦中”等;杜甫和孟浩然诗有“阆中”、“汉中”、“越中”、“洛中”、“郢中”等。诸例中,有以古国名、国都名或名邑之名加“中”的,如“秦中”、“郢中”;有以当地水名加“中”的如“汉中”。有的一直沿用,成了行政区名。

西江支流贺江,古称封水。“封中”也是以水名加“中”一例,可以理解为封水(今贺江)流域一带地方的意思。这和西汉地图所标“封中”位置吻合。

“封中”为什么在世界最早的地图有突出的标示?

“封中”位于广东西北端和广西东北角,是粤桂湘三省接壤的一片山区。这块神秘的地方,是古代岭南岭北交通要道,岭南经济和文化发祥地之一。从西汉至唐初,它比广州更发达。十多年来,丰富和系列有序的考古发现使“封中”在岭南古代史的重要地位更凸现,1996年举行了“岭南文化古都”学术论证会。笔者写成《封中史话》一书剖析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把“封中”的历史地位、文化特征、交通沿革、兴衰变化、人物掌故和趣闻逸事介绍给读者。
潇贺沟通越五岭
发表日期: 2007-11-28
作者: 陈乃良

漫话“封中”之二

连绵五岭历来是岭南北面的天险,但在萌渚岭和都庞岭之间却有一个大缺口,潇水和贺江上源众多的支流在这里互相交楔。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发现这条最佳的南北交通孔遭,沿河行舟,再走一段平缓的山路,溯潇水再沿贺江南下,或溯贺江顺潇水北上。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沿几条进军路线修筑“新道。可是前人记述偏偏忽略了潇、贺之间的“新道”。广西富川县有心人王国政,查阅文献之余,花了廿年时间,跑遍湘南与粤桂边界,历尽艰险,弄清蓁修“新道”的位置,写成论文发表,澄清过去的误载,于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志》采纳了他的论点,记载如下:

‘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 经江永县进入富川县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境内约65公里。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路面,也有用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蜿蜒于萌诸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并联潇水、湘江,南接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糸和珠江水糸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

我1997年10月底前往考察,看了“新道”起点、终点和几处遗址,还特别留意观察这一带的地形,在南流的贺江和北流的潇水众支流之间,分水岭只是一些小丘。古人选择这里作南北通道,真是绝顶聪明。可是这些支流只容小舟,太浅之处要舍舟而行。秦始皇沿此线筑“新道”,把潇、贺两江从干流处联接起来,形成一条很有效率的水陆联运线,使其交通来一次飞跃。可以说,这是跨越五岭的几条秦修“新道”中,最重要的一条。

秦汉及其后近千年间,这条交通线是岭南岭北最主要的交通线。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进出口货物大都经由这里走。繁忙的经济和文化交往,造就了兴旺的广信县(原封川及今梧州),使之成为岭南首府达三百年之久。封开县和贺州市博物馆各藏有文物约一万件,均以两汉为最多,足证其时此线之旺盛。
岭南最早的大学问家
发表日期: 2008-1-6
作者: 陈乃良

——漫话“封中”之四

封开县城东南三公里曾有一座汉墓,当地人叫将军博士墓,此墓有将近两千年历史,他们说不清其缘由。1983年,我查证墓主是汊代大学者陈钦及其子陈元。

陈钦研究《左传》,著《陈氏舂秋》,惜已失传。汉成帝时,陈钦向王莽讲授《左传》。王莽察觉《左传》等古籍有利他托古夺权,立于学官。王莽篡位后,陈钦不愿歌德颂美,被封为厌难将军驻守北疆。时匈奴单于之弟咸带子人朝,王莽厚加奖赐,留其子为质。咸回塞外抢掠犯边,陈钦报告军情,王莽怒斩咸子。后咸继单于位,王莽为了媾和,不看“恩师”面子,把杀咸子之过诿于陈钦,将陈下狱。陈钦愤而自杀。子陈元承父业亦攻《左传》,成就更高。

《左传》写于公元前4世纪,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其语言精练、生动,对后世影响巨大。

东汉初年,围绕是否设立《左传》博士掀起论争,争论双方的代表分别是今文学家范升和古文学家陈元。范升以“《左传》不祖孔子”提出反对,论点是“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 “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他还搜罗了四十五条《左传》和《史记》违背五经的“罪状”,欲置其于死地。据《后汉书·陈元传》记载,陈元列举大量历史事实,驳斥范升的陈腐论点,论证了“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相因”的真知灼见。他论点鲜明,说理透彻,富进取精神,不容辩驳。对范升吓人的四十五条,陈元概括指出是以自相矛盾的挑剔,来掩盖这些历史巨著的弘美。面对有博士头衔的范升,陈元当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毫不自卑,以大无畏的精神参加论战。辩论了十多次,陈元取得初步胜利,光武帝诏立《左传》,选四博士,陈元居首。但陈元锋芒过露,光武帝为缓和两派矛盾,起用第二位博士李封主讲《左传》。李封死后,左氏之学被废。但陈元热爱和继承古文化的精神,后世史家仍给予公正评价:“时陈元最明《左传》”,陈元代表了当时《左传》研究的最高水平。《左传》和古文经逐渐成为民间私学主流。《广东通志》和《广西通志》儒林传,都把陈钦父子列首位,给予很高评价:“陈元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盛赞陈元是岭南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陈钦虽为将军,却不得善终;陈元挂博士头衔,亦是虚设。但他们的历史功绩深人民心。封建统治者赐与将军博士的美名,并不因其后来废弃而从此湮没。恰恰相反,这些美名代代相传,竟持续了将近两千年。
《封中史话》书选:封州出皇帝——刘隐

唐朝末年,中国又一度陷入分裂,史称五代十国。十国当中有十南汉小王朝,建都今广州地,却是从封州起家的,封州出过“皇帝”。


万人武装的缔造者刘谦

  刘谦,又名刘知谦,字德光,河南上蔡人。初任广州牙将,职位虽然卑微,但器貌殊常,素有才识。约于公元880年,唐丞相韦宙出镇南海。一日,见帐前一小将生得气宇非凡,问之,名唤刘谦。韦宙不顾夫人反对,把侄女嫁给他。还说:“此人非常流也,他日吾子孙或可依之”。
当时黄巢率部转战南方,遇到瘟疫。刘谦因袭击黄巢军为朝廷初过死力,被任命为封州刺史兼贺水镇遏使,成为朝廷委以一方重任的边陲要吏,镇守形势险要的封州。

  封州居两广之要冲,扼郁、漓、贺三江与西江汇合之口,是兵家所争的咽喉要地。刘谦在封州狠抓武装力量,史称他“抚纳流亡,爱啬用度,养士卒,未几,得精兵万人,多具战舰,境内肃然”。他的“抚纳流亡”的招兵方法很高明,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当时黄巢转战湖南、湖北,难民沿湘江、潇水、贺江涌入封州。他们离乡别井,衣食无着,有人铤而走险。刘谦把这些人收容起来,编人军队训练,反过来维持社会治安,使境内肃然安定。刘谦这一手的确厉害,此人可谓深通统治的谋略。他紧缩开支,把钱用在养兵和武器装备上,小小封州(唐封州只领封川、开建两县,与今封开县辖境同)居然拥有精兵万人,在岭南各州可算得首屈一指。

  刘谦经营封州十二年;公元894年冬12月,刘谦病重,把儿子刘隐、刘岩叫到身边吩咐后事:“今五岭盗贼方兴,吾有精甲犀械,尔勉建功,时不可失也”。嘱罢溘然长逝。


南汉开国之君刘隐

  刘谦死,部众拥立长子刘隐。他只有十七岁,有人不服,勾结土人谋反。刘隐是个铁腕人物,周密布置,一夜之间,尽杀谋反之人,奠定地位,被任命为封州刺史。

  碰巧唐朝派薛王李知柔接任岭南节度使,当时扼守广州和端州的旧任牙将卢琚和谭宏玘作反,薛王受阻于长沙。谭宏玘见封州兵强马壮,派人找刘隐策反,还说把女儿嫁他。刘隐假意应允,把甲兵藏入迎亲船。谭宏玘亲自出迎,被封州大将苏章所杀。封州兵乘胜直取广州,杀卢琚,收其兵马,整肃军容,迎薛王李知柔到任。薛王大喜,任命刘隐为行军司马,主管军政军需。

  刘隐政治手腕很高。乱世中有兵权的人纷纷割据一方,刘隐却一直打着忠唐的旗号,讨伐岭南各州割据谋反的草头王,取得唐朝信任,升为节度使副使。光化元年(公元898年),韶州刺史曾衮以广州牙将王怀为内应合谋攻广州,刘隐一战破之,占据韶州。虔州卢光稠拥兵数万,倾师来争韶州。这一仗刘隐显得太鲁莽了,初战胜利,后遇洪水,军粮不继,又中了埋伏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刘隐在勇将苏章的掩护下死战才得脱险。后来节度使徐彦若死,遗表荐刘隐为节度使。但是唐朝对刘隐的信任毕竟有限度,另派丞相崔远接任。崔到半路,听说岭南多盗,又惧刘隐势力大,恐不受制,滞留不前,唐朝召还。刘隐厚赂朱全忠,时朱全忠已挟持天子,由朱全忠举荐,刘隐当上岭南节度使,爬上岭南最高权力的宝座。时为公元 905年,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把这一年定为南汉开国之始。又过了两年,朱全忠篡唐,建国号梁。梁为五代之始。刘隐曾多次上书劝朱全忠称帝,拥戴有功,朱全忠封刘隐为南平王。

  刘隐的政治远见还在于他非常重视人才。对当时流落岭南的有识之士,不管是受贬来的、逃难来的或做完官返不了北方的,只要有学问有本领,他都以礼相聘。这些人及其子孙文化教养较高,刘隐罗致门下,一时人才济济。例如王定保、倪曙、刘浚、周杰、杨洞潜等等,都是当时岭南岭北名士,刘隐都以礼招聘;赵光裔、李殷衡奉朱全忠诏充官告使南来,刘隐亦挽留重用。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南汉的开国贤臣。

  刘隐死时年仅三十八岁。他为南汉的建国,从军事、政治、经济以至人才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准备。

  刘谦和刘隐都葬于封州贺江北岸的刘王岗。这里原叫刘望岗,因南汉王而改名。本世纪初当地有牧童见过此墓,但迄今尚未找见。

七岁称神童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午)农历八月十七日,莫宣卿出生在岭南封州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蕨村。(另有一说他生在西村。现据明方尚祖《封川县志·高第传》记载为准,且蕨村背后有南山,正好应了莫宣卿诗“我本南山风”之句,更为可信)。生父莫让仁早逝,他是个遗腹子。母亲姓梁,因家境贫寒,孩子孤苦无依,带着孩子改嫁给开建籍人士莫及芝。及芝富有,是个忠厚长者,对莫宣卿也比较好,让他跟两个异母哥哥去读书。少年莫宣卿表现出异常的天赋,闻言即悟。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七岁就能吟诗。有一次与众儿童玩耍,莫宣卿受到欺负和讥笑,愤而在沙中题诗:
 “我本南山风,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诗出,众乡亲惊叹不已,传颂乡里,称为神童。
  莫宣卿童年的经历,形成他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推动他发奋读书,自强不息。

  十二岁选秀才
  宣卿稍长,就读于梁明甫先生门下。得名师指导,勤奋学习,才思大进。十二岁选秀才,名扬乡里。叔父莫让义帮助他在附近的麒麟山下,搭了一间草棚作书屋,排除干扰,专心攻读。他有一首《答问读书居》,记叙这一段自学生活: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
 陈永正在有关论着中解释此诗,甚为详当,摘引如下:
  “‘麒麟’,山名。诗中用此语意相关,亦暗示着诗人的大志。麒 丶麟为古人心目中的‘仁兽’,象征祥瑞,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诗人亦隐然以麒麟自况,他下决心,走的再不是一般的‘牛马路’了。他要读尽床头的万卷诗书,驾五龙而凌云直上。‘井汲’句,用《易·井》语‘井洌寒泉食’,王弼注‘洌’,洁也,居中得正,体刚不挠,不食不义,中正高洁,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诗中以井泉比喻自己的高洁,希望得遇圣明之主,能看到其‘寒洌’的美德。‘桂花’句,直书自己的怀抱,<晋书·邪诜传》载,诜自谓‘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宣卿诗以景喻情,表明对科举及第的渴望。末句点出‘青云’二字,为全诗之结穴”。在简陋的草棚书屋中苦读,莫宣卿已奠定远大的志向,登科及第。

  十七岁中状元
 莫宣卿学业有成,“试于有司”,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由地方政府送到京师,参加殿试。“对扬清问,首魁天下”,考取制科第一名,也就是中状元了。时莫宣卿年仅十七周岁,是岭南第一个状元,也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了。据阮元《广东通志·选举表)所列历代进士名单,宣卿之前广东有进士十九人,无状元。其中佼佼者张九龄中进士第二;又据《广西通志·选举表)广西第一个状元是唐僖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在莫宣卿之后44年才高中,故宣卿亦两广第一个状元。以中国之大,中状元确实不容易,历史上两广只有状元18人。古代岭南文化比中原相对落后,唐武宗还规定岭南每科所选进士,不得超过7人,机会比中原各州少一半以上。在基础相对落后和朝廷歧视的情况下,莫宣卿能脱颖而出,就更不寻常了。这是他苦学成才的结果。莫宣卿中状元时,唐宣宗李忱十分器重这位南方才子,赐宴并赐诗: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莫宣卿也有一首《及第自咏》: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消。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此诗抒发他状元高中后的情怀和抱负,以及切盼鸿雁传书,让慈母共享他的快乐之情。 在被视为南蛮的落后地方,一个少年一举压倒全国众多的才子,自然轰动一时了。新科状元莫宣卿在长安游金街时,同科进士柳珪有诗纪盛:
 “笔阵才交玉陛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当年长安人倾城地涌上街头,万人空巷,争睹年轻的新科状元的热烈情景宛在眼前。
 《赋得水怀珠》
 《赋得水怀珠》收人《全唐诗》,是宣卿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在试场中作诗,为了应景切题,难免陷落俗套。而此诗写得非常真切优美,是试帖诗中难能可贵的力作: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蓣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周碧莲试译了这首诗,录之以供参考:
 “美丽长河里,粼粼波光中,孕育着灵性的明珠。
  姣洁的月色洒在菇草上,满圆的月亮照在水边隅。
  晶莹的珠光在微波中辉映,祥和的气色在水中铺。
  与长夜耀星相辉映,两岸秋草永不枯。
  汉水神女掌上抚,贩珠海客舍身躯。
  合浦珠蚌回归日,天廷恩泽亦已敷”。
  莫宣卿自己,不也是一颗长川波底孕育着的明珠么?故乡的山青水秀给他灵感,得水怀珠。他的凌云壮志,赋与他真切的情感,使他一气呵成这一传世的优美诗篇。风景如画的家乡,郁郁葱葱的麒麟山,川流不息的渔涝河,故乡的山川灵秀,孕育了这位岭南第一状元。


  京师十余载

 莫宣卿中状元后,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唐制翰林学士是科举进士进入政权中枢的一条捷径,也是进士及第后渴望得到的官职。莫宣卿中状元后,能“初典翰林”,看来唐宣宗对他是恩宠有加的。宣卿随后请旨还乡,本欲迎母亲进京同住,但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职。他在京的任职情况,记载一片空白。《封川县志》有他这段时间的诗作,姑且录之以供参考。
  《答学士令狐绹》:
 “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对紫薇花。
  日笼砚井龙蛇动,月照瀛洲桂影斜。
  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
  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
  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翰林在中枢的政治斗争中处微妙地位。令狐绹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于次年中状元。看来令狐绹有意罗致莫宣卿于自己门下,而莫宣卿答诗虽有称颂之意,却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于大内官员,也不同于朝官,是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宫官和朝官双重身份的特殊官员。当时翰林学士拟诏,称“内制”,用白麻纸书写;而中书舍人拟诏,称“外制”,用黄麻纸书写。“格君不用坏黄麻”,可见宣卿不愿追随令狐绹之意。这一来就堵塞了自己的仕途。莫宣卿虽有报国之志,然而他那种洁身自好和清高独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当时各种权力的角逐和斗争,因而也无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迹京师十几年,无甚建树。
  从莫宣卿这时期的另一首诗《谒张曲江祠》,可以看出他居京期间的感慨与无奈。
 “明明大节重于唐,太息中书位不长。
  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
  一轮金鉴千年照,半世良臣万古彰。
  林甫当年如未相,定教尧舜在明皇”。
   在这里,莫宣卿借张九龄的身世和遭遇,抒发自己难展的抱负。
 在京任职十三年以后,莫宣卿深知自己不能适应京师的权力倾轧,不会有所作为,不如到地方上做点实事。于是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地方官员,以便供养母亲,他希望在地方官任上能出政绩。皇上嘉许莫宣卿的孝道,任命他为台州别驾(刺史副职)。对于莫宣卿申请离京,当朝宰相白敏中是很惋惜的,曾赋诗一首挽留: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蒹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庭保傅可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彩人”。
 
  英年惜早逝
莫宣卿再次回家乡接母亲,不幸未到任便病逝了,卒年史无详记。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朝廷为莫宣卿请封。唐懿宗降旨,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人祠封州乡贤祠。其家乡赐名文德。其年莫宣卿冥岁三十四,享年约三十岁。
  莫宣卿娶妻白氏,生有三个儿子。
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了,没有留下什么功业。唐封州刺史白鸿儒《莫孝肃公诗文集序》称其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造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也”。称赞宣卿的诗文珍贵,风格自然,朴素而有生气。可惜传世太少,《全唐诗》仅留下:首
另两句,但仍可窥见诗人的才华,得到后人景仰。清诗人黄培芳《论粤诗绝句十首》,其第—首咏莫宣卿“莫子龙文健笔扛,南人初数士无双”。尽表仰慕之情。
  影响弥深远
 莫宣卿是封州人民传颂的历史人物。他的家乡以状元公为荣,“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他的民间传说很多,有的听似无稽,实则寄托着人民的良好愿望。
  莫宣卿在封州影响深远,推动了当年的学风。后世封州出过七十进士,其中莫天佑殿试取在一甲。一甲只取状元丶榜眼丶探花各一名。莫天佑若非榜眼,就是探花了。唐时还有宣卿族人莫休符曾任融州刺史,着有《桂林风土记》,后收入《四库全书》传世。
 莫宣卿墓在今封开县渔涝镇西村东坡上。文革时受破坏,近年修整复原。村民献出“浩劫”中暗地保存的墓刻石,有楹联:甲第生南国,箕裘启后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