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大丘及其他
已有 5183 次阅读2012-12-19 03:07
|个人分类:姓氏|
湖北麻城, 移民集中营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一些姓氏如刘丶谢丶王丶萧丶张丶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丶鹅公大丘丶鹅掌大丘丶鹅颈大丘丶鹅颈塘丶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丶鹅江大丘丶鹅公大丘丶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丶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丶鹅颈大丘丶鹅颈丘五十二都丶鹅掌大丘丶圳上枣子坪丶大桥头金竹林丶母家村丶族着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丶高安丶永丰丶吉水丶新余丶安福丶抚州丶饶州和湖南丶浙江丶福建丶广东丶广西丶河南丶山东丶山西等外省。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张氏族谱》载曰:
【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丶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复宗。【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鼎轩。……
幸灵公丶仲二公支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丶必源公支系,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迁出。现今这两支系可是大队人马。泰和县鹅掌大丘丶泰和县圳上,是很多宗亲想了解或走访的圣地。不但幸氏有此,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丶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丶邓小平丶胡耀邦等。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丶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当地人也许会清楚点。下面是陈丶刘丶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供参考,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
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
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另: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圳上村
范阳郡。本族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南瑛公丶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30公里处,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叫早禾市的地方,不知此地。
始祖翊圣,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贬官
益阳碧田刘氏:始祖显南公,字易传,号新田,明洪武二年(1369)挈子家规丶家表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
益阳三甲湾刘氏:始迁祖自一丶自二丶自三兄弟三人,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同来湖南益阳。
益阳邹家桥刘氏:始祖敏公,字於事,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
益阳河塘刘氏:始祖光世公,十九传至文佐公,行六,元至正间由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县三里金鸡山(今属桃江县)安化浮青刘氏:始祖驹公,唐朝人,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潼江湾;
新化城南刘氏:始迁祖现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
新化刘氏:始祖景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祖百祥公,宋乾德间奉命自江西泰和圳上早禾市鸦鹊林南迁,
始祖百祥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宋开宝3年(970)诏圳上居民以实邵州,于是百祥公留兄百顺公守圳上旧业而自徙邵州
原藉江西泰和圳上潼江人氏
上寨村廖家〈廖氏族谱〉第一次迁徙,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丶驱赶,历史上叫“赶苗拓业”,比较着名的就是苗民田宣慰作判,随着军队来到雷旗屯(今邓家堡)这个地方居住,当时在此居住的是五旗,其中廖姓占了一旗。
古氏:
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胡氏:
迁湘始祖汉清公,字允元,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始祖画先公,字贵一,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迁祖志楚公,字以敬,原籍江西庐陵县儒林乡丹桂里,明洪武初
湖南胡氏仲尧公四传至杞丶相丶栝丶楫丶枞丶根丶朴七房。楫公五传为彦广公,朴公五传为念意公,均于宋元丰8年(1085)分别由江西泰和枣和市圳上永丰三都果树城隍鹅掌大丘迁湘。
熊氏:
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国瑞祖娶刘氏,生六子。名兴文丶兴武丶兴诗丶兴书丶兴礼丶兴义。
七世:三房熊兴诗:买业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四房熊安世,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
九世:二房熊居义,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十世:四房熊立志,居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黄氏: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
吾支族原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四甲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驾前当差,有违钦命。
王氏:
入川祖:王晋元,由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系江西庐陵王氏。
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大滥坝王氏宗支。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王家楼房宗支入川祖:属江西庐陵王该公的后代,途经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乡水市村王氏宗支。入川祖:先祖王子游,兄弟三人,元代中期,由江西泰和县旱禾乡迁到湖南安化县梅城,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义和坝王氏宗支。明未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中街五步梯迁往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解放东路王氏宗支。入川祖:王国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五甲塘迁往贵州黔南阳水邵(邰)家堡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凤顶山大土湾王氏宗支。该支原籍系湖广鹅掌大丘(□□省□□县),
为避金兵进犯,隆裕太后率妃嫔陆行至吉州,从吉州乘舟至泰和丶万安,改陆行至...
王仁书支:国.良.文.定.朝.宗.永.继.仁.道.义.兴.正.德.杰.果.高.贤.奎.超.铭.尚.远.谋......(迁出地:江西吉安太和县王望村)。
王克平支:熙.开.灵.吉.尔.龙.登.维.先.德.廷.伦.元.仕.志.永.世.克.昌.明...... (祖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大古坟)
王永安支:兴 应 文 世 言 思 大 洪 恩 照 永 振 家 ……(迁出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十八都)。
仕绪支:祖永文开正朝廷进仕君;汉高龙凤榜天夏国耀升;观元清康泰昌庶州 海知;科景化艺启仁举乾坤定;平民富裕熙邦运荣盛祈;万众谐业强中华展兴鼎……(迁出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小地名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陈氏:
陈友谅:明末江西泰和人,系义门果石庄始祖陈思洪之二十二世孙,上自陈胡公为107世孙,陈友谅与四弟陈友谒于明末万历十年一同响应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县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黑洋大箐牧垦定居,住贵筑谷池里五甲。
湘乡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至大瓅,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湘乡江口邓氏
始祖仲华公,世居河南新野,历三十四代至梅官丶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丶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丶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丶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从以上各族谱中,找出以下村庄:
鹅江大丘丶鹅公大丘丶鹅掌大丘丶丶鹅颈塘丶鹅颈丶圳上丶圳上梅子坡丶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丶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丶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丶千秋乡十八都丶大古坟丶古家庄丶王望村丶五甲塘丶鲜家村丶上坝村丶圳上潼江湾丶荣坪乡丶圳上黄家,早禾乡丶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丶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认真分析丶考究一番,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包括许多村落,查看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丶芫丘和桥头丶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在泰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