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清华 (转载自海南文苑, 岑运雄)
热度 4已有 3360 次阅读2017-3-29 09:08
|个人分类:现代莫姓名人
清华兄走了,永远的走了,他的呼吸停止在二零一七年三月九日十四点五十分。享年七十一岁。得其噩耗于次日早上时分,是我一个作家朋友电话传告我的。
和清华兄的短信交流终于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前,我曾给他邮寄2016年9月号的《定安文艺》,刊中载有清华兄的《玻璃窗上的马蜂窝》一文,并付薄酬。清华兄先后两次给我信息:“谢谢你的厚爱。”“杂志收到。谢谢!祝你元旦快乐!”。从2011年11月我主持复刊《定安文艺》开始,一年四刊,每季度一刊,清华兄几乎和我月月有通话,季季有联系,谈《定安文艺》的组稿编辑,说《定安文艺》的办刊宗旨,设计《定安文艺》的办刊路子,指引《定安文艺》的发展路径,把海南文学界冯麟煌丶蔡旭丶黄宏地等一批知名老作家引进《定安文艺》,全力支持提高《定安文艺》的办刊水平和质量。在海府地区定安籍知名人士中,在他的朋友圈中大力宣传推介《定安文艺》,热情扶持定安文学青年,叶彦彤丶莫明锦丶陈嫦等一批文学青年在清华兄的扶持下已出露头角。
清华兄对定安文学的发展和定安文学青年的成长可谓是倾注了满腔热情。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清华兄还是定安中学学生的年代,就在当时的《海南日报》发表作品,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琼岛烽火》改编成海南话故事在海南广播电台故事会节目播出,吸引了广大的海南听众,一部《爱,埋藏在心底》中短篇小说集,风靡全岛,文学青年竞相传阅。一张《百草园》报,至今还能唤起海南甚至广东湛江地区四十岁上下一大批青年读者的记忆。《定安文艺》复刊后,清华兄欣喜若狂,盛情鼓励和称赞我,说我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有益于定安后代的好事”. 清华兄不光在口头上支持我办好《定安文艺》,还在行动上大力支持我办《定安文艺》,他不但亲自动笔,不吝赐稿,还积极向他的作家朋友们组稿荐稿,《定安文艺》有幸收录了由清华兄费尽心思组织的记载定安黑猪事业发展艰难历程的珍贵资料性报告文学文稿; 记录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的定安“斗士”式共产黨人吴科道生平的文稿; 追记侵琼日军扫荡火烧黄竹大河村,屠杀108名村民罪行的文稿等一批珍贵历史资料文稿。想不到《玻璃窗上的马蜂窝》竟成为清华兄留给《定安文艺》的绝笔。一句“祝你元旦快乐”竟成了清华兄留给我的最后祝福和道别。据清华兄儿子莫海鹄透漏,三月十一日上午十点~十一点半,其家族在海口殡仪馆礼韵厅举行简短的家父遗体告别仪式,并遵家父遗嘱,遗体火化,丧事一切从简。我也因故无法前往送行,只能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和内疚。愿清华兄一路走好。
清华兄于我,先闻其大名,后谋其面。一九八一年八月,我从广东儋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定安县黄竹公社(南海农场驻地)莲墩小学当老师。有位村中族兄正好也在驻地南海农场中学教书,族兄是清华兄就读定安中学高中期间的同学。据说清华兄当年在南海农场宣教科做事,还是通过清华兄的介绍才把我的这位族兄引进到南海农场中学当教师的。这位村中族兄既是我的兄长,也是我在老家农村读小学时的启蒙老师。我们都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我当时家住南海农场茶厂,和南海农场中学近在咫尺,一路之隔。往来方便,交往频繁,交流笃深。他时有提起他的老同学莫清华。从那时起,关于清华兄的点点滴滴就留在我的记忆中了。据我的族兄回忆,还在改革开放初期,清华兄就曾以一篇《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发表后,被选入《新华文摘》。我由此更加关注清华兄的有关信息。不过,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清华兄的面容。
见到清华兄,应该是一九八二年的暑假期间。当时,清华兄在任定安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定安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由他发起主办一期定安县暑期文学青年培训班,我有幸报名自費参加学习。得到清华兄的教诲。清华兄关于文学是“人文科学”,是“苦学”的教诲, 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尤深。特别是他的文学“苦学”观点,在当今文学逐步被边缘化的今天,被淡化的当日,更显得清华兄当年预言的个中之意。我多年来坚持走文学之路仅有经历,毫无成效可言。虽然有个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丶海南省散文诗协会理事丶定安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头衔,在外做客也时有递上一张作家的名片,但是,盘点我的作家成果,真是一事无成。而我現在雖已暮年,仍艰难跋涉,真可谓“艰难困苦”,只能用自己坚守“乐在其中”的信念来自我安慰。我总觉得,清华兄是“苦学”理论的开创者,更是坚持“苦学”理念的实践者,他一生都在默默坚持坚守“苦学”,实践“苦学”,在“苦学”中享受着“乐在其中”的人生乐趣。他用他的笔描绘这个社会人生怪象,呼吁这个社会的良知,激动传统,融入时代。清华兄在《海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散文《悼猫》,我极为欣赏。文说他家里养的一只家猫不幸被谁家撒放的毒药毒死了,一家人很悲哀。家猫在家的时候,家里的老鼠被它紧紧盯着,食物不损,衣物不毁。家猫毒死后,老鼠横行猖獗起来,时有食物无翼而飞,衣物被褥被损的情况发生,全家人同仇敌忾,无可奈何。故以悼猫的形式追思家猫的功劳和贡献。清华兄的《悼猫》用意于当今或许更富寓意吧。
清华兄人生可谓曲折和坎坷,也许就是他“苦学”文学观,让他看透红尘,他宁愿苦中求乐,也要坚守他文学“苦学”的人生追求,他从南海农场宣教科的科员到定安县委党校的教员,出任定安县文化局的副局长丶文联主席,文学协会主席,又高飞海口,先后在海口市劳动局丶卫生局丶广东琼剧院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从县城到省城,文学都伴随着他。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开发建设各项事业如鱼得水,蒸蒸日上,他创办的《百草园》报也如虎添翼,喜借东风,报纸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大振飙升,让他看到了发展海南文学事业和培育海南文学后人的希望,海南各市县,广东湛江地区甚至湖南丶广西等地中小学,几乎没有一个班级没有订阅《百草园》报的,当时的中小学生甚至是力争人手一份。《百草园》贴近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发表的都是各地中小学生自己写的作品,有名家点评,同学们都把它当做学习的平台,发表作品的园地。许多同学借助《百草园》,学业长进,思维驰骋,思想成熟,身心健康。海南广播电台还开辟了《百草园》专题节目,把有型的《百草园》报和有声的《百草园》节目有机结合,影响力风靡全琼,倾倒了海南整一代青少年学生。清华兄好像嗅觉到一股清新的文学青春的芳香,清华兄毅然辞去公职,下海“淘金”,准备把余生献给《百草园》文学事业,献给海南青少年文学事业。然而,正当他撸起袖子, 准备大干一场后半生的辉煌事业. 然风云突变,坎坷之路随之而到。一场全国报刊市场的大整顿来了,内刊号被停,死守下去…将是何样结局?也许只有在天之灵的清华兄去感知了。清华兄在大海里遨游,一直没有游上岸来,到退休年龄时,清华兄只能凭借他过去在职时缴交的有限社保费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少许退休金。尽管如此,清华兄仍然坚持着他的文学“苦学”观,坚持写作不辍,时有文稿见诸报端,几乎都电告我一同分享。好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去年2016年的暑假前夕,还答应我要到定安中学给同学们做一场文学专题讲座。可是,当我短信联系他时,收到的是他2016年7月18日给我的回信“雄爹,你好。你嘱托与学生讲文学的事,本来打算组织好莫氏族谱续修人马之后,就着手准备,不料,接到一个好消息。毛主席要接见我。毛主席说,40年前八次接见红卫兵,没看到你莫清华,这次你来我接见吧!于是,我住进了187宾馆,等待他安排接见。如果他安排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下个学期完成你的嘱托。莫清华祝你好运连连。此事只你知道就行了。他已经住进187医院。我默默祈祷,期望着清华兄的病情尽快好转,早日康复。期间,黄宏地曾几次电话询及清华兄的信息,我都遵嘱搪塞,未透漏关于清华兄住进医院的消息。到2016年10月,我的公务繁忙缠身,也许是他承诺的“下个学期”渐近,10月21日,清华兄主动给我来信息: “谢谢你的问候。看来,毛主席真的要接见我。上次187手术不成功,资本主义复辟,要在海南人民医院进行第二次革命。所托之事,已经准备,《文学 生活 读书》,至于写作,拟分《小说》《散文》《杂文随笔》。看来只能推后了。抱歉。你履职后又要抓文艺,辛苦了,请节劳。莫清华谨此报告。”
清华兄你走了,你真的走了,你一生执着的追求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你在临危之中仍记着我的事儿,还惦记着定安中学同学们的文学期望,现在,你能给我的,留给定安中学同学们的只是回忆。你恢宏的定安口音音调,你时常眯笑的和蔼面容,你苦中求乐的人生乐趣将铭记在我的人生路上。
走好吧,清华兄!安息吧,清华先生!
2017年3月17日于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