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新兴莫杰明的个人空间 http://www.moszq.com/?18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郡望

已有 2953 次阅读2011-7-23 16:14 | 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在中国古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区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区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又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汉至隋唐沿用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到宋代,“郡”这一行政区划被废除。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同门阀士族相提并论。当时用以选拔官吏的“九品正中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垄断了荐举权,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郡望百家姓》云:莫氏望出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任县以北至晋县一带地区),《通志、氏族略》云:望出巨鹿、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喧)。《姓氏考略》云:望出河间郡,(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共三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